白酒,作为拥有超2000年历史的中国传统酒类,与威士忌、白兰地和伏特加等并称为全球六大蒸馏酒。在国际化热潮推动及行业内卷、消费动能不足、价格倒佳、渠道亏损、消费降级、品牌集中、销量紧缩等不良局面下,不少白酒头部企业纷纷寻求国际市场拓展之路。2023年我国白酒总产量约629万千升,出口量1.5万千升,累计出口总额达8亿美元,同比增幅12%,看似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但现实是,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0.2%,消费群体也多以海外华人为主,相比威士忌、伏特加而言,影响力仍较小。因此,试图通过中国白酒的国际化之路来缓解国内市场的压力,笔者持悲观态度,其最重要的原因是白酒的口感与世界其它蒸馏酒风味差异过大,这一事实如不能正确对待,相信盲目地去拓展国际市场,必定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中西方饮食结构差异成首要障碍。中西方虽在基本营养素需求上相似,但饮食文化和习惯却大相径庭。西方以冷食为主,习惯冷饮,饮酒注重口感纯净度,社交场合还避免味道过重的食物,而中国偏爱热食、炒菜,饮食文化中香气是评价食品的重要指标,饮酒也追求酒与菜肴的香味相得益彰。这种差异使得浓郁香气的白酒难以获得西方消费者的认同。
白酒与威士忌存在着多维度的差异。一是骨架风味物质。白酒风味物质超2000种,除清香型外,酱香和浓香型白酒挥发性成分显著高于威士忌。白酒骨架风味呈现“三高一低”,即酯高、酸高、醛高,高级醇低。酯类和酸类是浓香型白酒主要香气标志,威士忌则以吡嗪类、内酯类和呋喃类为主。酯类在白酒关键风味化合物中占比50%,主要为乳酸乙酯、乙酸乙酯等;酸类以乙酸、乳酸等低级脂肪酸为主;醛含量明显高于国外蒸馏酒。而威士忌高级醇种类多,酸性成分源于橡木桶。二是口感风味。白酒风味物质如乙酸乙酯等气味阈值低、含量高,OAV值高,最显著的区别是白酒香味浓烈,口感辛辣,甚至部分酒种还有着令人无法接受的泥臭味。威士忌香气源于原料和橡木桶陈酿,较为柔和,有花朵、香草、水果等多样香气。三是饮用调配时风味变化。西方烈酒常调配饮用,如加冰或水稀释后口感柔和多样。白酒通常纯饮,加冰或水稀释会造就乙醇浓度改变,影响酯类等风味物质溶解度和挥发特性,产生不良气味。威士忌的内酯类和挥发性酚类等香气标志物,稀释后风味仍良好。
如果想明显加快白酒国际化的进程,必须解决其产品独特风味但难以被国际市场广泛接纳这一问题,尤其是酸与酯类物质含量偏高导致的香气过于浓郁。可通过缩短发酵周期、减少产酯微生物添加、调整发酵温度、氧气、pH值等,减少发酵过程酯类物质生成,还可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定向调控酯类生成,也可通过基酒勾兑、二次蒸馏、活性炭吸附等后处理技术,降低白酒中酯类和酸类物质含量。此外,中国白酒普遍酒精度较高,不符合国际消费潮流和健康理念,还需在降低酒精度时,进行风味物质重构,以提升水溶性风味物质含量和种类。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风味接受度挑战,如浓香型白酒的“窖香”被部分国外消费者视为“臭味”,要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同时,优化风味成分,契合国际口味偏好。
中国白酒虽独具魅力,但国际化之路任重道远。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在保持独特性与文化底蕴的同时,顺应国际主流的消费需求,结合中国白酒的特点,积极求变,让白酒的风味能适应国外的消费习惯,被接爱、被喜爱,才能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但这一过程将是漫长而艰难的,决非一撮而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