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世事千头万绪,最怕用心二字。
尤其是在酒业进入深度调整期、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在变局中开辟新局面是每个酒业参与者都在思考的问题。最近,郑州糖酒会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唯有用心。
于4月24日至26日举办的第35届中国(郑州)糖酒食品交易会(简称:郑州糖酒会),以“守正、起势、腾飞”为主题,成为了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华夏酒报》记者现场观察到,本届展会立足于行业发展新阶段,旨在向整个行业传递出坚定信心与科学发展的积极信号,为行业的复苏和发展积蓄力量。
可以说,郑州糖酒会凭借十八年的深耕细作,从一个地方性展会逐渐成长为辐射全国乃至更广泛区域的行业标杆不是没有原因的。它不仅是商品流通的重要集散地,更是产业生态的塑造者。其成功的核心在于始终坚持以“心”为轴,通过精准的市场洞察、深厚的文化赋能以及全链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构建了一个能够连接供需双方、贯穿历史与现代、融合多元文化的行业价值平台。这不仅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为参展商和观众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和创新的空间。
精准定位:从需求响应到趋势引领的范式跃迁
组委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本届糖酒会共吸引了1422家参展企业,包括31家国际企业和384家河南本土企业,后者占比约30%。展会期间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91,616人次专业客商,抽样调查显示大约80%的企业实现了预期的参展效果,并对主办方表达了满意之情。
如果我们深入分析郑州糖酒会的发展历程就不难发现,其展区规划是一部动态演进的产业需求图谱:从早期通过“同类型酒企集中展示”的朴素逻辑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到如今以“中国白酒馆、综合酒类馆、包装包材馆、精品饮料馆、国际啤酒馆、礼盒食品馆、精品零食馆、快餐食品馆、机械设备馆”九大主题馆构建的精细化矩阵,其本质是从被动满足需求向主动定义需求的战略升级。
在白酒展区,通过对参展白酒香型占比的持续监测与分析,郑州糖酒会敏锐捕捉到市场消费趋势的转变,折射出消费群体从大众化口感向个性化、品质化体验的迁移轨迹。据郑州糖酒会组委会执行主任、瑞城传媒集团总裁王永祥介绍:本届糖酒会浓香型白酒和清香型白酒企业占比整个酒类展区总数的75%,达到近400家;而酱香型白酒企业对比往年同期展会,参展数量略有下降。同时,在价格段分布上,中低价位段的白酒产品呈现增长趋势,200元至500元价位段的商务用酒基本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功能性健康饮品专区的设立,则是对全民健康意识觉醒的精准预判。这种布局不仅呈现当下市场的“显性需求”,更通过举办2025中国饮品高质量发展大会暨第三届中国饮品风华奖颁奖盛典,聚焦行业渠道重构,营销破局,预判未来的“隐性趋势”,助力企业在新一轮市场格局洗牌中赢得先机,使展会成为行业趋势的“预警系统”。
展会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对供需效率的重构。当国际啤酒馆引入的精酿品牌与本土企业同台竞技时,表面是品类扩容,实则是倒逼行业打破传统生产逻辑——中小酒企开始借鉴精酿啤酒的“小批量定制”模式,以柔性生产应对细分市场;经销商则通过对比国际品牌的产品设计,重新定义选品标准。这种由展区碰撞引发的思维革命,正在重塑中国酒业的竞争维度。
文化解码:从历史叙事到价值创造的升维实践
当下,中国酒业的文化叙事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从简单的历史复刻转向系统性价值创造。2025中国酒业新消费论坛的深度探讨揭示,文化解码已不再局限于品牌故事的堆砌,而是通过场景重构、体验迭代与技术创新,将文化基因转化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动能,实现从“文化认同”到“商业增值”的跃迁。
一直以来,传统酒文化叙事多停留在酿造工艺、历史渊源的静态展示,而新时代的文化解码更注重“可感知的价值转化”。
比如,酒旅融合方面,当消费者亲手使用定制酒具、参与酿酒、祝酒仪式等,文化就不再是抽象符号,而有了具体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们看到:郎酒庄园以20年时间打造了“极致三品”的生态,将酿酒车间、天宝洞藏酒区与夜宴结合,游客在参与调酒、封坛的过程中,实际是在为“时间价值”与“参与感”付费;仰韶酒业的“6个专”策略(专区陈列、专属包间、专用餐具等)将宴席场景转化为文化体验场域,通过仪式感的强化,让酒成为可量化消费的“体验商品”;而李渡酒业的“沉浸式体验”,以元代古窖池为核心,打造“自调酒体验—封坛仪式—文化夜游”链条,消费者在参与中自然接受“一口四香”的工艺价值;蔡洪坊酒业则依托中原文化与淮河特有的风土条件建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拟申报4A级景区.....
又如,在AI与融媒体重塑传播逻辑的当下,文化解码正突破物理时空限制,赋能酒业新的发展动能。华夏酒报社社长、中国酒业新闻网总编辑吴贤国分析指出,酒企都在讲故事、讲文化,AI的使用将千年酒文化得以数字化、可视化,对酒业来说将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他强调AI本质是工具而非创造主体,建议企业的传播推广要“善用技术工具,更要发挥人文智慧。”
再如,餐酒融合的深度讨论也揭示了文化破壁的更多可能。阿五品牌将豫菜、豫酒、豫剧三维场景融合,让消费者在味觉、听觉、视觉的多维刺激中建立地域文化认知。这种跨界不仅拉动餐饮渠道销量增长,更催生出餐酒搭配等衍生IP,形成从消费场景到文化符号的闭环。
河南省餐饮与住宿行业协会会长张海林指出,餐酒本一家,但当前行业存在“餐饮为酒打工”的失衡现象。他认为,随着文明复兴、消费升级,白酒行业需思考如何培养年轻消费者的饮酒习惯,尤其是“三餐之酒”消费场景的培育,才能实现白酒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来看,文化解码的终极目标不是短期流量收割,而是构建可持续的价值生态系统。只有如此,文化才不再是营销噱头,而是切实的增量引擎。
生态革命: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协同的产业进化
郑州糖酒会的真正用心,在于打造一个自我循环的产业生态系统。从上游的原料供应、酿造设备,到中游的酒企生产、品牌运营,再到下游的销售渠道、终端消费,以及与之相关的物流、媒体等配套服务,都纳入到这个生态体系之中。
这个生态系统的核心逻辑,并非简单的资源堆砌,而是通过精准匹配供需、催化跨界创新、沉淀行业标准,实现从“物理聚集”到“化学反应”的升维,最终形成“自我造血、协同进化”的产业进化。
《华夏酒报》记者在逛展时发现,智能化设备和可降解材料等新兴技术正在为酒业不断输入绿色能量。这种生产端的普惠革命不仅体现了行业的环保意识和技术进步,也展示了郑州糖酒会在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
参展商们被这种用心深深“感动”,他们精神饱满,积极主动地与客户和消费者沟通,甚至有酒企请来“变形金刚”“月球人”与客商热情互动,现场气氛热烈非凡。
一位经销商感慨道:“在全球经济形势严峻、国内外市场行情动荡不安的大背景下,郑州糖酒会的人气依然旺盛,展商踊跃参与,采购商如约而至,这样的场面实属不易,堪称行业盛会!”而这背后的努力离不开承办单位郑州瑞城展览服务有限公司的精心筹备。
据了解,在展会筹备前期,郑州瑞城展览服务有限公司用了近8个月的时间深入包括河南省在内的200多个县、80多个市的市场,以及30多家相关生产企业进行全面走访调研。这次调研不仅涵盖了大型酒类批发市场、零售终端,还深入到了餐饮场所等消费一线。通过与产业链各环节从业者的面对面交流,收集了海量的一手信息,包括市场需求、产品反馈、行业痛点等。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大约85%的受访者表达了迷茫、彷徨、颓废和惆怅的情绪,反映了生意难做、方向不明、产品动销难等问题。”王永祥告诉《华夏酒报》记者,正是基于这些实地调研的结果,本届糖酒会在展会期间举办了一系列精准活动。此外,郑州糖酒会还为上下游企业搭建了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了原料供应商与酒企、物流企业与经销商之间的合作对接。同时,引入官方行业媒体机构加强对展会及酒业发展的宣传报道,全方位推动酒业全链生态的协同发展,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有辉煌背后,皆是躬身入局的坚持。
郑州糖酒会历经18年沉淀,将“心”用在了三个方面:以需求导向的展区规划激活行业效率,以文化融合重塑产业价值逻辑,以全链生态构建驱动可持续发展。这种战略定力不仅巩固了其作为酒食会展行业“风向标”的地位,更通过资源整合与创新孵化,为行业注入增长动能。
我们相信,未来,郑州糖酒会将进一步发挥平台优势,推动中国酒业从区域竞争走向全国竞合,成为中国酒食产业版图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节点。其成功经验亦为其他行业展会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唯有以用户需求为根基、以文化赋能为灵魂、以生态协同为路径,方能实现从“交易场”到“价值场”的跨越式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