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低碳经济的相关的元素将更加深入到渗透到每个角落,发展低碳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由“黑金时代”向以绿色能源、绿色经济为标志的“绿金时代”已经成为各界的共识。
在这一时代命题下,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绿金时代”的主角——企业,一场低碳环保的硬仗正在如火如荼地进入白热化状态,谁能在此一役中获胜,才可能在未来的行业格局中更具话语权和竞争力。
作为国内啤酒行业率先启动“碳管理”的企业,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在青岛啤酒已经是深入人心,青岛啤酒的实践也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对于碳管理以及低碳运营模式,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志国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
在本次全国两会上,金志国呼吁,在未来的“十二五”规划中,我们应该加大相如法规、标准等等低碳经济配套体系建设的工作,推动低碳经济从单个的企业实践成为每个个体的自觉行为。
低碳运营模式的青啤样本
从原料采购、产品研发,到生产,物流,再到销售……一瓶啤酒在它完整的生命周期内,究竟会产生多少“碳排放”?实际上这一直是困扰中国酿酒业的难题之一。
基于此,2009年青啤公司在内部提出“从战略高度考量实施碳资产管理”,并要求把减少青啤价值链的“碳足迹”,看作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社会文明和商业文明进步的战略高度。“绿色发展彰显责任本色,财富创造不能给后代留下负债”金志国说,“为环境买单,便是投资明天和未来”。
据了解,每一粒大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在进入青岛啤酒后,既是进入了青岛啤酒的生产流程,也是进入了循环经济的链条。青岛啤酒的工作人员告诉《华夏酒报》记者:“大麦、水、电、煤经过青岛啤酒生产过程中资源的优化配置,都能在循环经济链文章来源中国酒业新闻网条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比如酿造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过深度处理,可以成为景观绿化用水;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经过回收利用,可以重新用于啤酒的灌装;大麦酿造产生的酒糟和麦根,经过处理,可以制成饲料……”
此外,2010年,青啤公司在所属50多家生产单位推行余热制冷、糖化热能回收、麦汁热浪低压煮沸,锅炉运行控制优化、循环水汽化二氧化碳等51项节能技术,成本共节约3723多万元。
不论是以自身的实践推动中国企业新商业模式的构建,还是从啤酒高效低耗酿造工艺的研发到环保节能减排的新工艺,都已经让青岛啤酒尝到了“甜头”。数据表明,2010年青啤公司废弃物综合利用率100%,综合利用价值达158亿元,在青岛啤酒的“低碳”账本上,已经有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和回报,树立了行业低碳典范,具有模板和样本的意义。
推动企业商业模式转型
金志国认为:“绿色潮流或将改写啤酒行业未来的超跑格局。绿金时代,需要将低碳融入企业的血脉,不仅是点点滴滴的环保实践,更需要企业商业模式的转型。”
从参与市场竞争的角度讲,金志国更是将“碳管理”直接视作参赛权的问题,即参与国际竞争资格和门槛的高度。他认为:一个没有参赛资格的队员,不可能赢得比赛的胜利。迎接“低碳时代”,青啤一直坚持早介入、早行动、做到早受益。“碳管理好了就是资产,管理不好就是负债。”
金志国具体阐述为:从企业自身而言,“碳管理”有助于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即从从资源型、高消耗、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向低耗能、高增长、集约型的发展方式转变,这是企业永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而从参与国际竞争的角度而言,碳排放正在成为发达国家新的贸易壁垒。因此,如果不及时改变企业的运营模式,尽早关注碳排放和碳管理,也许会造成企业未来发展的壁垒和障碍。
此外,从实践的角度而言,通过“低碳运营模式”带动的技术创新和整个价值链优化和再造,不仅局限于公司内部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渠道等全系统,还包括供应商、销售商等全产业链都绿起来,这样才会使青啤形成强劲的“低碳竞争力”。
“供应链上有绿色合力,全社会才能给力低碳”,金志国举例说:“比如供应商,青啤在原料采购上一直坚持绿色采购,从啤酒生产所需的大麦、大米、酒花到成品包装所需的瓶盖、标签、纸箱,全程力求做到绿色、环保。再比如物流,青岛啤酒并无自己的物流公司,而是全部进行物流外包,实施严格的物流质量标准,运输、装卸和仓储标准化管理,遵循‘绿色物流’理念,减少物流对环境的影响。”
啤酒业业内人士对此表示,以低碳经济为契机,催生企业运营模式升级将成为企业新的竞争能力和商业模式,已经成为“绿金时代”的经济大势。在我国,这种绿色经济浪潮已初具规模,2011年,将是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崛起之年,这种发展势头将伴随企业发展理念转变、商业模式的转型而更加迅猛。
加快低碳配套体系建设
有专家表示,青岛啤酒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努力,极具示范性和前瞻性,为中国企业在低碳经济时代的转型,提供了具有参考的样板。
但是由于目前低碳经济的发展在中国是方兴未艾,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应配套体系建设不完善,也成为很多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遇到的问题。
作为行业领头羊,青岛啤酒在加快低碳经济配套体系建设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2010年3月,青岛啤酒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签定了啤酒行业第一份“低碳研究协议”,这项研究将提供出啤酒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数量,最终为企业寻找到更加环保的生产模式提供帮助。这不仅是国内啤酒行业是第一家,更是国内酿酒行业的第一家。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王忠敏在谈及该协议时表示,低碳发展已成为一个战略性问题,不仅仅局限于技术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打造生产全流程的低碳,而这一切都是以数据为基础的。“精打细算每瓶啤酒的碳足迹、水足迹,要做到每瓶酒的‘碳排放’心中有数。”金志国说。
今年,青啤将在温室气体盘查和“碳足迹”计算的基础上,还将启动对“水足迹”的计算。
“与各个地方、各个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热火朝天相比,我们在低碳经济的配套体系建设方面,比如统一的碳放交易机构、配套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扶持政策等等目前还相对滞后。”金志国告诉《华夏酒报》记者。
《华夏酒报》记者了解到,中国啤酒行业资源消耗和高排放的生产方式,使得国内啤酒业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30%—40%,在国际化竞争中缺乏话语权和竞争力,这也成为欧美发达国家通过“碳关税”、“碳交易”限制我国企业出口的手段之一。
青岛啤酒的低碳实践让金志国对发展低碳经济有了更多的思考,“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定价权、标准等方面我们将会面临尴尬的局面,在经济发展方式向绿金时代转型的过程中,这将制约我们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在金志国看来,将减排目标纳入“十二五”规划,搭建企业低碳运营模式,达到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形态,从政府到民间组织,从企业到个人都是这场革命的当事人、参与者、奉献着和受益者。
为此,金志国呼吁,我们要借鉴国外成功的模式,尽快在总结各个企业、各个区域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和做法,尽快在国家层面出台发展低碳经济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以及扶持政策,规范低碳经济的发展,提升我们国家和企业在“绿金时代”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