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文化 > 生活 > 正文
如何甄别冒牌葡萄酒?
来源:  2015-12-21 17:12 作者:
  葡萄酒的真假并不似一幅毕加索的画那样容易甄别,所谓真画就是毕加索先生亲笔画的,而假画就是其他人仿造的。葡萄酒有很多分别,一瓶假拉菲酒庄的假葡萄酒,可能是在一个空瓶中注入几个年份的拉菲,标注的是好年份但掺入其他差一点的年份,或者有一些酒根本就不是拉菲,而是来自深圳某个廉价出产地,再有可能瓶中根本就不是酒。在市场上遭遇强烈追捧的1982年拉菲,已经活跃10多年了,然而似乎依然有源源不断的货源。
葡萄酒的真假并不容易甄别

葡萄酒的真假并不容易甄别

  著名的假酒事件

  最著名的假酒“杰斐逊事件”使整个古董葡萄酒的诚信几乎崩溃,所牵扯到的各个酒商、酒评家、收藏家和拍卖行都是当时行业中的翘楚。据说,1985年时人们在拆除一栋18世纪中期建造的房子时发现了198年前《独立宣言》的签署者之一杰斐逊的100多瓶藏酒,这些藏酒包括了拉菲、玛歌、伊甘和木桐酒庄。佳士得拍卖行举行的拍卖会上,这些酒全部被拍出了高价并卖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纽约时报》刊登一篇报道,题为《最老的波尔多?是的;杰斐逊的酒?可能吧》。事实证明,杰斐逊的酒大多已经不存在了,那些瓶上的杰斐逊的名字缩写可能是一个21世纪的人手工雕刻上去的。当然,这些酒在杰斐逊详细的购酒记录中并不存在。然而,当时人们都被发现古董酒的兴奋以及利益蒙蔽了,成就了这批依然在某些亿万富翁的酒窖中却没有被承认的醋。当然假酒出现在拍卖行的事件并不止这一件,1990年9月在芝加哥举行的拍卖会上,佳士得拍卖公司的目录上出现了1947年份的罗曼尼·康帝(RomaneeConti)葡萄酒,但真实的情况是,当年该酒庄由于根瘤蚜虫病而进行了全部的葡萄树移栽,没有任何的葡萄酒出产。

  葡萄酒评比,使得有些葡萄酒收藏家被煽动得非理性地购买某一特定的高级葡萄酒庄或者品牌的葡萄酒。上个世纪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消费市场,四处疯狂搜购所能够找到的价格昂贵的葡萄酒,制造了整个葡萄酒市场价格的空前涨幅,导致了那些不法之徒乘虚而入制造假酒。一瓶瓶上万元的葡萄酒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在市面上销售,那些刚接触高价葡萄酒不久的亚洲消费者,丝毫不会怀疑这些葡萄酒的可信度,在购买时没有一丝犹豫,使得伪造高价葡萄酒远比造假钞来得简单又安全,那个时期还诞生了数个国际性的伪造假酒的企业联合集团。

  瓶装的假葡萄酒最简单的伪造方式,就是将那些已经开瓶喝掉的葡萄酒瓶进行回收,将瓶上的标签泡水撕下之后,贴在价位较低的已经撕净标签的葡萄酒瓶上即可。技术高超的假酒伪造者会利用同一生产者所酿造的但等级及价格略低一等的葡萄酒来鱼目混珠(虽然不是同一等级的葡萄酒,但是酒瓶、包装都是同一生产线上的产品),这样一来,消费者就很难从铅封或酒瓶的细节差异上来辨别真伪。本文一开始提到的佳士得拍卖会的假酒,就是用同为DomainedelaRomaneeConti(DRC)罗曼尼·康帝酒庄出产的另外一块田依瑟索(Echezeaux)的1946年份葡萄酒,在酒瓶上贴上了伪造的标签。而DRC为了防止造假,从1970年开始,它所出产的所有葡萄酒都会在铅封上印上葡萄酒的名称。

  著名的酒庄柏翠并没有出产低一等级或者副牌葡萄酒,而造假的方式则是将那些评分价格较高年份的葡萄酒标签贴在那些品质不佳评分价格较低的年份的葡萄酒瓶上。尤其是那些歉收的年份,如1992年的柏翠,RP的评分为90分,1982年的柏翠,RP的评分为100分,这10分的差距体现在葡萄酒的价格上可以达到7倍以上。价格的差别如此之大,但是对一般消费者来说,即使买到了这种1982年份的假酒,开瓶饮用也很难马上察觉这并不是1982年而是1992年份的柏翠。

  甄别假酒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曾出现过一批1990年的奔富格兰日(PenfoldGrange)葡萄酒的假酒。其特点是原本背面标签的条形码应该是红色的,而假酒的条形码却是黑色的。这是由于1990年份之前的葡萄酒的条形码是红色的,从1991年之后改为黑色。但是由于伪造者并没有找到1990年当年的格兰日葡萄酒,因此参考了1991年的酒进行复制。这样的信息无论对消费者还是酒商都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样的信息才可以识别假酒。去了解什么样的葡萄酒会被伪造,而这些假酒又是从哪些地区流出的。如果有一个机构或者组织可以对这些伪造的信息进行收集并总结和宣传,那么甄别假酒对所有人来说都不会是太难的事情。毕竟掌握了这些资讯,就可以在购买或者拍卖一款酒之前,来分辨真伪。尤其当一款酒出现假酒的信息被大众知道的时候,那么大家都会对这款酒格外小心,选择可以信赖的进口商和销售商来保证质量。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团体或机构可以提供这样的资讯。

  另一个甄别假酒的方法,就是将铅封撕下,透过瓶子仔细观察软木塞。大部分酒庄,尤其那些著名的酒庄的软木塞都刻有酒庄名称和收成的年份。观察软木塞上的信息和酒标上是否相符,是甄别真假的手段之一。尤其是那些只是改换酒标的假酒,这种方法很适合。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这么去做,这是由于撕去铅封的葡萄酒价格要比铅封完整的葡萄酒低很多,这对投资者来说是伤害利益的事情。

  一些酒窖和酒商在销售一些老年份的葡萄酒时,撕去铅封的情况也会出现。因此在购买葡萄酒时,需要注意这些葡萄酒的酒标包装和铅封的情况,以及它们对价格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初期,波尔多葡萄酒期酒交易在法国开始流行。这种近似于投机的期货交易使整个市场异常活跃,葡萄酒也达到了当时令人无法相信的昂贵价格。巨大的利益诱惑导致该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假葡萄酒。罪魁祸首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小造假作坊,恰恰相反,造假的正是以CruseetFilsFreres为首的当时5家大规模葡萄酒商。他们将普通的餐酒伪装成法国法定产区AOC级别的葡萄酒来进行销售。这导致了当时波尔多葡萄酒的行情大落,价格大跌。这个葡萄酒丑闻恰好在1972年美国“水门”事件发生后不久,因此被人称为“葡萄酒门”(Winegate)事件。葡萄酒投资市场一直在造假、丑闻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跌宕起伏,可见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

  既然造假者的技术越来越近于完美,那么在铅封、酒标和酒瓶都无法区分出真伪的时候,是否可以对葡萄酒进行试酒品尝来甄别真伪呢?一般的消费者可能会以为,只要把酒打开让葡萄酒专家试饮一口,即能分辨出真假。然而在Winegate丑闻发生后,法官对其中一名酒商进行问询:“你在试饮的时候,为何喝不出来那瓶酒不是波尔多AOC级别的葡萄酒?”对方回答:“这谁喝得出来呢?”

  既然一个世代家族的酒商的回答都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试饮并不似想象中那么简单。一个杰出的葡萄酒专家不仅要有着惊人的味蕾的敏感度和记忆力,他们甚至具有一种心灵感应似的反应。不单是通过闻香气、尝味道来辨别葡萄酒,他们甚至还可以看到饮下酒的形状、结构和性格。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占人口比例很小部分的人群的味蕾密集程度远高于普通人对他们而言,酒与酒的区别就好像木匠辨别不同的木头材质一样简单。当然即使是最杰出的味蕾也会在味蕾上栽跟头,所谓盲品就是品酒时,品酒人除了杯中的酒外没有任何的附加信息,甚至连酒瓶的形状也无从知道,有时候可以马上分辨出是什么酒。尤其对初入行的人来说,由于了解的较少想法不多,所以不会被各种细节误导,而那些专业的品酒师反而可能坐四五个小时也得不到正确答案。那些杰出的品酒专家甚至认为纯粹的盲品是无聊的酒吧游戏,只有外行人才会瞎起哄。当然专家们可以分辨出葡萄酒的品质和基本信息。但若那瓶假酒与真酒的品质和基本信息都相似的话,除非与真酒一起进行比较,否则很容易出现误判。DomainedelaRomaneeConti(DRC)罗曼尼·康帝酒庄出产的另外一块田LaTache的价格是该酒庄中最低的,与罗曼尼·康帝田的酒的价格可以相差5倍。若是将两者分开试饮的话,就连酒庄总管本人都很难分辨出来。

  随着伪造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在细节上的技巧越来越精致巧妙,不仅是标签的伪造,甚至软木塞和封铅的伪造也炉火纯青,高科技成为解决这种事件的唯一办法。法国人试图用核磁共振来辨别葡萄酒所使用的葡萄品种,西班牙塞维尔大学则通过光谱分析技术来比较葡萄酒中的微量元素和产地的不同,而意大利的酒商则通过一个小小的条码识别器,能够用10种语言读出瓶标上条码。很多期望保留传统的酒庄对防伪措施有着抵触情绪。1957年奥比昂酒庄在酒标上使用浮雕技术进行防伪,而帕图斯和玛歌酒庄使用激光和蚀刻技术使造假者的日子变得不好过。1996年拉菲酒庄开始使用刻字和浮雕工艺的酒瓶,而且带有紫外线才能看见的酒标。

  总之,模仿拙劣的造假手段,无论是外包装还是葡萄酒都会比较容易辨识,只要是有一定葡萄酒知识的消费者都可以做到。但若造假手段高超,使用以假乱真的外包装,和与真葡萄酒相近的葡萄酒造假时,无论是消费者还是有经验的葡萄酒专家都会觉得困难。因此购买葡萄酒时,选择可靠的葡萄酒销售商至为重要,尤其当葡萄酒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时需更保持警惕。最后积极收集相关的葡萄酒资讯,了解葡萄酒的出处,不去购买那些来路不明的葡萄酒。

编辑:卢静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