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婚丧嫁娶,开心不开心的事都离不开酒。
在我的老家,酒风像民风一样纯朴,喝酒吃饭的规矩好像几百年都没变化过一样。比如,庄上年龄大的人还喜欢喝温水烫过的酒。在漫长的冬夜,酒桌旁边就是煤炉,炉子上是热水盆,锡酒壶端坐在盆里,等到水盆“咕嘟咕嘟”冒热气的时候,就可以开怀畅饮了。而此时,窗外风雪漫天,村庄陷入寂静,喝酒虽不如李清照诗中“红泥焙酒”那样雅致,却也十分惬意。这种温酒的方法在《三国演义》中有关公“温酒斩华雄”的记载,不错,我的老家就在关公“土山约三事”中的土山不远的地方。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庄上的宴席多是散酒,是由五谷杂粮酿造的,如地瓜干子酒,高粱酒,玉米酒,还有一种绿豆烧酒,这些酒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名字上看很有乡土气息,而酒也像乡村汉子一样刚烈。像绿豆烧,我最多只能喝上三两,已经头晕脑胀,庄上的老少爷们听了直摆手,说你这个酒量根本不能出庄,上不了酒场陪客。
说到陪客,庄上的婚丧嫁娶少不了。比如,这家新婚,女方总要有人过来送客,多是四人,是新娘的本家叔、哥等人,看体态,看脸庞,就知道是喝酒好手。陪客的也是本庄本土的体面人,酒过三巡,双方不再瞎客套,而是“以酒论英雄”轮番进攻,然而不到几个回合,送客的四个娘家人当场倒了三个,还有一个直接钻进了桌子底下睡着了。在乡村,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送客的不醉好像是陪客的没本事。看热闹的人纷纷说:“这几个人不撑喝。”主事的笑着安排人开着拖拉机,车厢上铺了软和的稻草,把陪客的连人带车都架了上去,平安送走,算是完成一件重大事项。庄上也有人到姑姑姐姐嫁到的庄上送客的,恰恰这个庄上能喝酒的人并不多,陪起酒来便有些吃力,即使采取了“车轮战”,陪酒的倒先趴下了,我们庄上的人十分大气地大喊一声:“拉出去换人!”这句话把这个庄上的男人们全部镇住了,而且至今还被当做“英雄事迹”广为流传。
这次送客的人里有一个是我的堂叔,我不明白他怎么会有这么好的酒量?父亲笑着说:他早年当过生产队长,每天早上负责叫人去地里上工,碰到有人家有喜事,他便在门口来回打转,直到这家人喊他过去陪酒。时间长了,经常帮着人家问事,在酒桌上虚以委蛇,渐渐历练出来,说话还算得体,最后也混成了“大老执”,是红白喜事的总指挥。不过,他也有喝醉的时候,那一年秋天,晚上他陪酒回来,一头栽进了路边的大沟,等到第二天早上小孩上学的时候,发现他一头秋霜,正在努力往岸上爬。还有一次,他去陪酒,回来路上倚着一棵杨树休息,走的时候竟然把杨树勒进了腰带,以为人家拽他,嘴里还说:“别送了!别送了!”当有人“揭短”说到这事,他笑着说:“关公还有走麦城的时候呢。”
在如此酒风之下,庄上竟然也有滴酒不沾的人,老少爷们背后议论着,跟谁都没有一杯酒的来往,有什么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