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由于长期做秘密工作养成了沉着严谨的个性这个缘故,刘少奇一生很少喝酒,其酒量可谓是五大书记中最小的。当时,我党、我军的一些欢迎会、庆功会中,刘少奇虽有出席,但他每次都很少喝酒,或者喝的是特制“酒”。据记载,在开国大典前,为了照顾刘少奇等人的身体,不使他们喝醉,从而无法登上天安门,国宴工作人员曾一度绞尽脑汁。
据王鹤滨《走近伟人:毛泽东的保健医生兼秘书的难忘回忆》一书描述,在国宴开始时,时任中央警卫处处长的汪东兴等人曾指示王鹤滨,无论如何不能醉倒一个书记。王鹤滨急中生智,想到用茶水代替红葡萄酒、用白开水代替茅台酒给参加宴会的首长们喝这一妙招。于是,在向汪东兴等人报告后,经过杨尚昆的首肯,王鹤滨办起了临时“美酒酿造厂”。为保证万无一失,王鹤滨还做了一下试验,最后确定倒在高脚玻璃杯中的茶水和白开水在外观上用肉眼均无法与红葡萄酒和茅台酒相区别。随后,他们便利用刚倒完的空酒瓶子,迅速地装满了几瓶“特制”的“茅台”和“通化葡萄酒”,并将这些“特酿好酒”斟进了首长们的高脚杯中。
对于开国大典这个喜庆日子,刘少奇既有期待,又很踌躇。期待的是为之奋斗数十年的新中国马上就要在开国大典中诞生,踌躇的是宴会上怎样能尽量少喝酒,保持清醒,从而不耽误“革命大事”。稍后宴会开始,刘少奇硬着头皮与前来敬酒的客人碰杯,他接过王鹤滨等人送来的“特酿”“通化红葡萄酒”,将其一饮而尽,却觉得很不对劲。再一思索,刘少奇恍然大悟,满意与释然之情,溢于言表。
有了这“特制”的“美酒”,刘少奇胆子大了起来,他还主动举起“茅台”酒杯,向苏联“老大哥”碰杯祝酒,并且一饮见杯底,一滴不剩。可不久,众人便捏了一把汗:一位苏联客人手持酒杯,走到刘少奇面前祝酒,刘少奇拿着“特制”的“茅台”酒,刚要伸手举杯,那位苏联客人却敏捷地将自己的酒杯送到了刘少奇的手里,同时迅速地将那杯“特制”的“茅台”酒从刘少奇的手中拿了过来。事后众人才知道,这是苏联的礼节,喝换杯酒,表示亲密无间的浓厚友情。
王鹤滨等人很担心特制“酒”的秘密被识破,从而破坏宴会气氛,遂立即给苏联客人斟满了一杯真正的茅台酒,同时像变戏法一样地将刘少奇手中的那杯茅台酒用“特制”的“茅台”换了下来。然后,刘少奇与对方两人同时举杯喝了下去。见苏联客人仍然频频畅饮,王鹤滨等人心里这才一块石头落了地。
宴会过后,刘少奇仍然清醒如故,遂被客人赞为“海量”。随后,刘少奇便与毛泽东等人登上天安门,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性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