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伏家镇中坝见到了一位曾经的知青老刘师傅。五十多岁的年纪,一口纯正的兰州话。老刘是专程来故地参加老友儿子的婚礼,顺便看望40年前下乡插队时结识的老朋友,而我正好是去参加同事婚礼。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但他对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
说起当时下乡插队的事,这位兰州的老刘还是踌躇满志,充满激情,无限感慨。40年前,也就是1972年的秋天。老刘还是一个17岁的青年,他和所有的同龄同学一样,响应国家政策,背着行李来到了徽县伏家镇中坝参加农村劳动。猛的一下,从城市转到农村,有诸多的不适应,尤其是生活不适应。在家里的时候,父母亲每月都有4斤的肉票,基本上是一个星期能吃两次肉,可在农村只能啃黑面馒头和大锅菜,很少能尝到荤腥味。两个月以后,他们这些从城市来的知识青年,已经馋得做梦都在吃肉。村里有一位比他们年纪稍大几岁的青年人,看出了他们的心思,就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
当时,伏家镇稻田特别多,稻田里有青蛙、黄鳝,成天在稻田里呱呱地叫。让知青去抓青蛙、黄鳝无疑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既可以解馋,也不违反纪律。第一次他们男孩子都去抓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回来以后,交给女孩子去做。做熟以后,都抢着吃,吃肉的问题总算解决了。
吃了几次以后,他们又有问题了。青蛙、黄鳝虽说是肉,但腥味太重。而且吃肉不喝酒,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个问题可不好办。当时是计划经济,别说知青喝酒,就连公社主任都喝不上酒。当时伏家镇陇南春酒厂是国营企业,每年生产多少酒,都是有计划的,酒票比过去的银票还紧张。无奈,他们这群知青找到了村里的同龄人帮忙,这位同龄人就是今天儿子结婚的老张。想喝酒可不是简单的事,老张一连想了三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偷偷摸摸地在自家屋里搭个小酒窖,自己酿出一点酒来。老张的父亲是酒厂酿造工人,技术方面的问题可以解决。说干就干,老张找来知青帮忙,在自己侧屋里挖了一个一米见方的小酒窖。在老张父亲的指导下,装好了酒窖,32天后,就酿出了香喷喷的酒。
老刘指着院子左边说,酒窖就在那个位置。虽说几十年过去了,老刘还是很感激,因为老张让他们知青吃了想吃的肉,喝了想喝的酒。我打趣地问老刘:“你当时喝的是什么牌子的酒?”老刘很幽默地戏说:“是间接的陇南春牌酒。”老刘说的也不无道理,当时那酒虽不是陇南春酒厂的酒,但做法和陇南春酒的做法一模一样,而且还是陇南酒厂的老酿酒工人技术指导的。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周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