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搪瓷缸倒扣在桌子中央,上面摆两个酒杯,围桌而坐的不论是三五人,还是十来人,推杯换盏,把酒言欢,都轮流用这两个公杯。以上的情形,是我留存在我记忆中家乡农村酒桌上最为寻常一幕。不过,今年回家过年,我注意到,家乡也开始流行酒桌上为每位客人准备一个杯子。
我家在淮河南岸,属于安徽西部的霍邱县境内一个临近105国道的行政村。过往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家乡的经济欠发达,但酒风却很盛。谁家来了客人,自然要杀鸡宰鸭很隆重地收拾一桌子菜,而酒才是真正的主角,而且除了白酒,还是白酒。不管有多少人,喝多少酒,酒桌上酒杯只有两个。
家乡的酒局通常进行的程序是“三段式”,先喝“门盅”,个人均等的轮流从擂台上端下酒杯,仰脖子灌进肚。酒过几巡之后,酒力弱的便会招架不住,于是转入第二个环节,把全桌的人分成实力相当的两派,猜拳行令打擂台。当打擂台最终也进行不下去的时候,于是队伍解散进入第三个环节:自找对象,单打独斗。
一桌人共用两个酒杯,从卫生的角度看,显然不太合适。为什么这个习俗却在家乡长期沿袭下来,我始终没能搞明白。常年在外读书工作的我一度产生改变“酒桌上的酒杯数量”的念头,也曾在我们家的酒桌上进行实践,可客人对每人面前摆一个酒杯很不习惯,要求收去多余的酒杯,只留下两个。
但是,变化还是悄悄地发生了。今年回乡过春节,感受到了家乡的种种变化,而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酒桌上的酒杯开始和喝酒人的数量对应起来了——每人配备一个杯子。非但如此,家乡酒桌上的酒风也变得温和多了,猜拳斗酒的少了,父老乡亲们也如城里人喝酒一杯,频频举杯、碰杯。
我还注意到,家乡酒桌上酒的花色品种也不再是白酒“独统天下”。大年初一,我去伯父家拜年,中午的餐桌上白酒、红酒、啤酒任选,各取所好。往常家乡的一顿酒喝上三四个小时,不喝到有人走路扶墙,主人是不肯罢休的,似乎惟有如此,才能显得主人够热情。喝得酩酊大醉的,晕晕乎乎的,酒后的环节就是回家栽在床上,蒙头大睡。而今,喝酒文明了,酒局结束也快多了。
午饭刚结束,我的手机响了,是中学的一帮老同学约我去唱歌。看,连酒后余兴都有了新节目。家乡小镇上春节前新近开张的一家KTV,硬件装修不逊于大城市里的大牌KTV。走进KTV,当戴着对讲机耳麦的服务生殷勤地领座点歌的那一刻,我真得有点恍惚,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