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个朋友到泰安出差,去饭店吃饭时看到一个泰安市泰山日出酒业有限公司出的双羊樽酒瓶,便软磨硬泡地从老板那里给我要了来。今年是羊年,拿到双羊樽酒瓶不能不说说羊。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是农耕社会,羊和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既是劳动工具,又可作为食物,还是献给神灵的牺牲。追根溯源,羊的形象在中国的原始岩画和彩陶文化中就多有出现,譬如新疆、内蒙、青海、宁夏等地发现的原始岩石画中,羊就是动物形象中的主角,既有猎羊图、牧羊图,也有羊只嬉戏的母子同乐图、人羊共嬉图、双羊角力图等。
早在《诗经·召南》中,就有“文王之政,德如羔羊”之说,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也提到:“羊,祥也。”由此可知,“羊”在古代有着善良知礼,外柔内刚等寓意。回望历史,我们会发现,羊是各种文物艺术品中特别喜闻乐见的题材,无论是商周时期的国之重器青铜器,还是源远流长的玉雕文化,以及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中国绘画,羊的“出镜率”都非常高,其形象也很“正能量”。
例如清代时,乾隆皇帝在赵孟頫《二羊图》题诗一首:“子昂常画马,仲信却求羊。三百群辞富,一双性具良。通灵无不妙,拔萃有谁方。跪乳畜中独,伊人寓意长。”其中的“跪乳畜中独”,确实是在百兽之中羊的独到之处。更重要的是,在人们心目中,羊与“祥”相通,“吉祥”多作“吉羊”。因此,羊乃瑞祥之物,汉元嘉刀铭:“宜侯王,大吉羊。”羊性情温顺,与人类和睦相处,自古为人们所喜爱,成为古代艺术品喜用和善用的重要题材。
羊是象形字,羊字是根据它的样子造出来。羊氏来源出自姬姓。春秋时,晋靖侯的儿子公子伯侨有孙子名突,晋献公时封为羊舌大夫,子孙称羊舌氏。羊舌突有五个儿子,其中大儿子羊舌赤,字伯华,二儿子羊舌胼,字叔向,都是晋国贤臣。春秋后期,羊舌氏被其他晋卿攻灭,有子孙逃在国外,改姓羊,称羊氏,羊姓望族居泰山(今山东泰安东南)。从这一点分析,不难理解双羊樽酒瓶为什么出自山东泰安那里了。另外,还有很多汉字、成语都与羊相关,比如“群”字,就是取“羊性好群”之意;再如“美”字,《说文解字》曰:“美,甘也。从羊,从大。”徐铉注释说:“羊大则美。”可见“美”是由羊大而味甘而来。
说到此,不能不说一说双羊樽的历史来源,樽也为“尊”,古代盛酒器物,是其使用者身份显贵的象征。因此,在很多金石钟鼎的器物上都会看到“吉羊”的字样。商周青铜器出现以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人们不仅用真实的羊来祭祀,还开始铸造羊形器物以作礼器,这就是羊樽,其在青铜器中的羊造型非常多,工艺也非常精美。双羊樽是商代晚期的盛酒器,它是古代青铜艺术最杰岀的珍品之一。
我收到的这件双羊樽酒瓶,制作器型是仿制世界上两件珍贵的商代青铜器——双羊尊,一件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英国不列颠博物馆,另一件是在清末民初流入日本,现收藏于日本根津美术馆。
此酒器高22厘米,口径9厘米,容量是700毫升,灰黑色陶,筒形口,樽身由两头背部相连的羊组成,把羊的前半身相结合,形成对称的造型,双羊樽的两只羊各探向一方,其头伸出器外,羊的头部为深褐色,面部为三角形,羊头微微昂起,目视前方。羊颌下及腹下饰扉棱,象征须和腹部垂毛;羊短颈,嘴部似榫凸;羊角雕琢细致,大而夸张,向下盘旋大弯曲,盘于头后方两侧;两羊的前胸构成樽的腹部,羊背相连托起樽筒,双羊共用四脚,羊腿则附于圈足上,四只羊腿被巧妙地用作支撑,承担着樽体的重量,对称四角分布,显得樽体四平八稳,可谓构思奇巧;樽口筒形下饰弦纹和龙面饕餮纹,腹饰鳞纹,身上饰鳞纹,一般刻于颈下、身体两侧、腿弯处。阴线,线条细短、排列整齐且弯曲有度,腿饰蛇纹;以尊颈部的兽面纹为中心,左右严格对称,轮廓优美,酒瓶正面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樽尊底部四角腿上部是四个卷角羊角,以增加其神秘性;奇特优美做工精致的造型、纷繁瑰丽的纹饰和厚重拙朴的质感,使得双羊樽浑然一体,烘托中国历史酒文化气息,赋予了双羊樽酒器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魅力,也赋予了双羊樽酒器无穷的艺术魅力。
此双羊樽酒生产商家泰安市泰山日出酒业有限公司位于五岳之首泰山南麓、汶河之阳、著名的大汶口文化发祥地,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也使酒业公司把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之神韵与酒文化有机的融合为一体,传承千年酿酒传统,秉持创新经营理念,才导致开发了具有地方特色、专利包装的 “双羊樽”陶瓷包装白酒,将地方历史文化传承下来,不能不赞扬酒业公司慧眼独具。
在远古时期,主要是羊养育了我们的祖先;羊陪伴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期,因此华夏祖先感念羊的牺牲和奉献,无论是神话还是文字中都有记载: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也是羊的传人。
(作者系中外酒器文化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家协会酒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省酒文化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省收藏家协会酒茶艺文化收藏委员会副秘书长,九州华棠酒器文化博物馆执行馆长)
(您对本文有何见解,欢迎通过新浪微博@华夏酒报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