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热播的近现代影视剧中,我们能偶看到不少烟酒广告的身影,像我们熟知的哈德门香烟、张裕白兰地等都是剧中的常客。
如果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当年的广告透露着浓浓的质朴气息,广告语往往言简、直白。不过,在中国酒类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当年的酒广告在某种程度上开启了酒类营销的先河。更不为人熟知的是,当年的不少酒类广告堪称经典的营销案例。今天,我们遴选出其中三则,搭乘“时光列车”,重温百年前的广告传奇。
张裕白兰地:
中国酒打动外国人
作为中国第一个工业化生产的葡萄酒企业,张裕自1892年由近代爱国华侨张弼士创办之初即成为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领军企业。
不过,张裕首次打广告则是要到公司成立12年后。百年前的1914年,经国民政府工商部注册,张裕双麒麟牌葡萄酒和白兰地开始发售。
据了解,当时这批酒已经在地下酒窖中陈酿多年,口味绝佳,但是喝惯了白酒的老百姓却不买账。为了在中国营造葡萄酒消费的氛围,张裕公司专门制作了一辆大型号彩车,车里装满小瓶样酒,派出“公关人员”沿街赠送,有时还随手配一只张裕字样的小酒杯,很快引起人们的兴趣。
驻扎在张裕公司北面海上外国军舰上的水兵成为张裕人营销的重点之一。通过向这些水兵赠送酒水,外国水兵很快就接受了张裕白兰地。有意思的是,有个水兵多喝了几口白兰地,迷迷糊糊掉进海里,同伴们顿时大呼救命,乱作一团。谁想这个水兵一会儿便扶着舢板爬了上来,还直冲大家扮鬼脸。水兵们虚惊一场,送给张裕白兰地一个绰号:“难醉易醒酒”。
同一年,为在葡萄酒消费氛围较好的大上海打开市场。张裕广告首次出现在《申报》上,声明在烟台设立总发售处,在上海英大马路(今南京路)寿康里设分售处,字号为“裕和成”,门面很阔气。张裕在当年的《申报》刊登广告称:“自发运以来,果然到处风行,而各公卿及热心国货君子,讲究卫生之士,以至能识别酒品之大雅……”
曾有上海当地老人回忆说,彼时张裕分售处的装饰和家具都非常考究,内壁多为时髦的玻璃镜面,人员穿着与上海体面人士不相上下,摩登范儿十足。
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1918年的一期《小说月报》上刊有一幅张裕的广告,彩色精印,由当时上海著名画家丁云先所画,画面上有一位手执高脚杯的女子,巧笑倩兮地依在一张餐桌旁,桌上有两瓶张裕葡萄酒,绿瓶是“佐谈经”,棕色瓶是“正甜红”;画面四周由张裕出品的另外6种葡萄酒的酒瓶组成一个花边,分别是“樱甜红”、“大宛香”、“高月”、“琼瑶浆”、“品丽珠”、“佛兰地”。这幅画一下子将葡萄酒的高雅、脱俗表现出来,曾有人评价说画面中的女子还梳着发鬏,穿着绣花鞋,身材略显柔弱,带有明鲜的仕女图痕迹,因为这幅广告发布于1918年,那时电烫发和高跟鞋还没有流行起来,但她已经开始喝葡萄酒了。毫无疑问,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葡萄酒广告。
烟台啤酒:
传奇营销打破洋商垄断
就在张裕葡萄酒打出广告后不久,同样在烟台还诞生了一家啤酒厂——烟台啤酒厂(建厂初期称“醴泉啤酒厂”),成为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两家啤酒企业之一。
虽然起步在烟台,但是烟台啤酒的营销模式却较早的引领了行业潮流。烟台啤酒给各大商家的食品橱窗免费安装上宣传烟台啤酒的霓虹灯。每到夜临,众多商家的橱窗上便闪耀着烟台啤酒的彩色灯光,成为那时烟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同时,烟台啤酒以“振兴国货”为主题,利用电影幻灯片和整版报纸广告大作宣传,积极推广促销。如1923年一则广告记载:“窃以啤酒一项年来充斥国内,凡通商大埠交际场中,咸以舶来品为欢迎物,调查海关统计,每年金钱外溢竟在数百万元以上……本厂为振兴国货起见,特在烟台建筑工厂,精制啤酒。自行以来,业已名驰中外。”引发烟台全市的啤酒消费浪潮。鉴于当时的烟台市场空间较小,烟啤人把目光瞄向了大上海。
当时,啤酒的消费也并不普及,消费的主要市场在上海,这里成为中国啤酒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业竞争的焦点。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啤酒市场一直被英商沙逊洋行开办的“友牌啤酒厂”、怡和洋行开办的“怡和啤酒厂”和法商开办的“国民啤酒厂”这三家外国企业所垄断。这些啤酒厂建厂早,宣传声势大,影响范围广,并采用给商家经理和服务员发津贴、佣金等办法,使当时上海的商场、饭店、餐厅、酒吧和小零售店都经销这三家啤酒厂的啤酒。烟台啤酒虽然质量上乘,但想要打入这样的垄断市场困难重重。
为了立足上海市场,广开销路。烟台啤酒不惜工本,投入巨额资金在《申报》、《英文报》上刊登大幅广告,宣传自己将要举办的促销活动。同时针对当时上海自来水臭味严重的问题,在《申报》上以广告的方式公开叫板:“上海水臭,请饮烟台啤酒。”一语换得上海人对烟台啤酒的广泛关注。
烟台啤酒在当时名扬中外的上海新世界游乐场租下客房,精心布置,然后宣传凡在规定的日期内前往新世界游乐场的游客,烟台啤酒即赠一条印有“烟台啤酒厂”字样的毛巾,此外还可以免费畅饮烟台啤酒,并且以喝的最多的为冠军,奖大银鼎一只,第二、三名各奖一只小银鼎。
活动当天,人们一共喝掉烟台啤酒500箱,合计24000瓶。其中第一名一口气儿喝了15瓶,一时成为上海滩的热门话题,可谓名扬上海滩。这一次,让上海人记住了中国人自己的啤酒——烟台啤酒。
此后,烟台啤酒厂又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消费者、餐厅、饭店服务员奖金,大大调动了消费者和销售者的积极性,加上持续不断的广告宣传和活动拉动,烟台啤酒顺利在上海立足,并引起了海外华侨的极大关注和支持。如泰国曼谷的陈华兴公司,便购买了大批的烟台啤酒,在泰国市场上出售;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侨也纷纷购货,从而使烟台啤酒在海外有了一定的声誉。自此,烟台啤酒打入了国际市场。
后来,烟台啤酒在上海滩的品牌、声誉和渠道三大战役促销组合模式,被收录到中国百科全书之中,同时也被许多商业案例书籍作为成功的典型案例编入书中,甚至成为众多快消品行业从业人员的必修案例。
在广告营销方面,青岛啤酒也有经典案例。198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杭州开往上海的火车上,搭着一条毛巾,拎着青岛啤酒送给随行的记者。他的来访是为了庆祝中美《上海公报》签署十周年。画面最左侧为当时就职于外交部新闻司主管美国记者的李肇星。这张照片成为青岛啤酒对外宣传的重要利器。
黄山头:
郭振清免费代言的背后
相比于葡萄酒和啤酒,白酒的广告起步要晚很多。
在当代人的记忆中,印象较为深刻的早期广告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北黄山头酒(前身为藕池曲酒厂)聘请电影《平原游击队》李向阳的扮演者郭振清代言的广告。
当时,作为红遍全国的明星,郭振清可谓是英雄李向阳的化身,有一脸淳朴而亲和的微笑,这是一种招牌式的微笑,这引起了厂家的注意。不过,在当时影视广告踪迹难寻的背景下,几乎所有人都很难想到用影视明星来拍广告。当时郭振清在接到黄山头酒厂电话的时候也是有些茫然:湖北的一家酒厂找我拍广告?什么广告?
几经联系、沟通、领导批准,1988年5月,年过花甲的郭振清来到武汉,品鉴黄山头大曲。质朴的酒瓶,醇厚的酒香打动了郭振清,以至于当时酒厂提及报酬的时候郭振清感到惊讶:“为一款好酒说话,我没想到什么报酬,闲暇品鉴黄山头,足够了!”
对此,央视主持人崔永元感叹道:“以郭振清这样的老演员为代表,这些老艺术家一辈子根本就没有留下什么财富,谁都没有发财。现在平静地过着自己的生活,有的时候年轻人在拍戏或者是做其他的工作时,总是在计较钱的问题,但如果你能想到他们的精神,他们做事情的原则,就真的觉得自己的那些计较太微不足道了。”
一周后,郭振清在武汉电视台完成了平生第一次广告拍摄,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华夏酒报》记者查询当年的影像资料后发现,在荧屏上,郭振清举起小酒杯,以浑厚的声音说:“喝遍天下酒,独恋黄山头!”
后来,随着电视收视的逐步普及,黄山头这两句广告词响彻荧屏黄金时段,黄山头酒也得以走向大江南北。
(您对本文有何见解,欢迎通过新浪微博@华夏酒报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