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5日,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我随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旅游分会的几位领导和专家、教授去武汉黄陂区“天成大院养生休闲山庄”调研、商谈合作事宜。那天刚好遇到我们的收藏老师黎世炎先生,他不仅是一位旅游工作方面的专家,还是一位古玩的收藏家,2012年元月,我们同被武汉收藏家协会授予“武汉收藏家”称号。这次他是“天成大院”的顾问,我是旅游分会的顾问。因为老朋友见面,又有搞收藏的爱好,中间休息他还专门回家拿他的著作《黄陂老房子》,赠给我们。
闲暇之余,他还带领我们参观了古物陈列室,主要是古旧农具。其中我一眼就看到了摆在那儿展示的一台木制的旧“扇车”(也称“风车”),在细韵慢品之中,大脑中闪现了与“扇车”相关的两件事,引起了我深深的回忆。
先是回忆起四十多年前在“普及大寨县”的活动中,我被抽调下派到湖北省沔阳县(现称仙桃市),做普及宣传工作,动员农业学大寨,当时我们所驻大队很穷,整个大队连一台手扶拖拉机都没有,社员家里吃饭就靠这种扇车。有时碰上年老体弱的社员群众,我还主动去帮忙干农活,帮他们摇扇车的摇把手,或往风车上倒谷物等。这种扇车,主要靠风的力量,清除谷物中的壳、糠及瘪粒等。扇车构造看来简单,但操作起来还要有一定技巧和程序的:即先摇转风扇,再开启调节门,让事先放在上面料斗中的实物缓缓下落。经过风扇的作用,较轻的被吹出排杂口,较重的谷物(米粒)则落至出粮口排出。那时群众吃粮、干活是很辛苦的。
紧接着就是想起我家里有一个仿“扇车”的酒瓶。那还是2008年10月,我在收藏品市场看见这仿农用的扇车,想起我在农村下派时见过、用过,就搬了一台回家。这农用扇车式的酒瓶,系“贵州特产”,名曰“镇山糯米酒”。时间过得也真快,一晃七年了,此瓶在“涵平屋”一直列为精品保管并展示着,也得到不少参观者的点赞。
“扇车”也叫“风车”,是一种人工用扇风的方法,把已经碾过的各类的壳、糠和米粒分开的农具,由料斗及调节门、带摇把的风扇、外壳及机架等构成。
看了真扇车,再赏这仿扇车的酒瓶,我感觉外观十分相似。这仿扇车酒瓶,从外观上看,整体可视为仿木结构,前后左右都是木质架构,高15厘米,宽18厘米,侧宽8厘米,其中正身高10厘米,腿高5厘米(腿部上宽3厘米,下宽2厘米)。顶层平面长12厘米,宽8.5厘米,中部放原文章来源华夏酒报粮处是一个凹槽,往下呈三角型,车身除上下各一微细一点横梁外,中间有两根粗而长的横梁,上梁还有一道开关,在这两梁中间,刻有凸体隶书酒名“镇山糯米酒”五个字。
在瓶体另一面,贴有一张红色的酒标,中间一个大“酒”字,四角还各有一个金色的酒字,印有厂名“贵阳镇山布依米酒厂”,标识瓶中容量500mL,酒精度24°±,糖度10%等内容,我当时买此酒,主要还是看中这“扇车”型的瓶型。因为我见过、使用过真的“扇车”,所以很有感情。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真扇车已进博物馆,越往前走,认识它的人会越来越少。只有我们这些曾与扇车打过交道的人,常看看这仿“扇车”的酒瓶,还能增加一份回忆和联想。
(作者系武汉收藏家协会顾问、武汉收藏家协会酒文化专委会顾问、湖北省收藏家协会酒器分会顾问、中外酒器文化协会荣誉主席)(您对本文有何见解,欢迎通过新浪微博@华夏酒报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