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最近有本《酒杯里的中国》要出版,讲得都是酒场中的门道儿。诚然,酒里从来就不缺故事。还有人专门把敬酒词令写成一本书。我曾经在酒桌上见过能言善辩之人,喝每一杯酒之前都出口成章,不论是自己喝还是敬别人都能说出一堆理由来,轻重拿捏得恰到好处,此人是接待办主任。酒中的感情或酣畅淋漓,或婉约精细,把握好了,妙不可言。
《三国志》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东汉建安年间,孙权奉兄孙策之命驻守宣城,守卫士卒不满千人。一日,因疏于防范,突然遭到数千名聚居于皖南山区的越人(史称“山越”)袭击,孙权被越兵围困,他身边的将士均张惶失策,不知所措。其中唯有一位名叫周泰的将领,忠贞勇敢,胆气过人。他当即将孙权抱上马背,自己赤体步行,奋不顾身挥刀杀敌。一番搏杀之后,保护孙权冲出重围,孙权得以脱险。而周泰却身受重伤十多处,流血不止,命在旦夕。回营后孙权兄弟亲自求医于华佗,经药治一月而愈。
从此,周泰被孙权予以重用,封为奋威将军。可是,周泰本出身于扬子江水盗,军中很多人不服气。孙权得知后,特置酒宴大酬诸将,请周泰坐首席,并亲自捧酒至周泰前,让他解开衣服,露出满身伤痕,孙权手指道道伤痕,逐一问其在何地所创,并要周泰讲述当时情景。周泰每说一痕,孙权为他敬酒一盏。最后,孙权抚看周泰的累累伤痕流涕说:“卿为我兄,战如熊虎,不惜躯命,��我与卿同荣辱,等休戚,勿以寒门自退也。”在场的诸将士,无不感动至极。
在三国的诸位大佬中,曹操唯才是举,刘备以情留人,孙权在周泰这件事上,通过敬酒的一番表达,把两个对家的法宝一并使用。可谓棋高一着。
陶渊明有一组诗,二十余首,名曰《饮酒》。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以下这首。
饮 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都不得志,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而这首最著名的《饮酒》中,却对酒只字不提,清醒极了,可谓“意不在酒”。诗中表达的诗人那种淡泊宁静的意愿,感受自然,让心灵有所归依,言有尽而意无穷。仿佛这是饮酒后才有的悠闲与超脱。是醉是醒只有陶渊明自知,而醉与醒更是一种选择。以酒为题,实则借酒言志。有的时候醉比醒更务实,酒成了顺应形势或改变形势的工具。
《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天然、质朴、纯粹的中国感情,食物可以附着上对生活的期待和对生命的享受。酒除了以上的所有情结之外,被赋予了更重大的意义,往往在酒席上开启什么价位的酒直接和宴请的级别相关,即使酒还没被喝,就可以发挥作用。被传统文化浸淫几千年的酒文化深意无穷,无酒不成席,但通常席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这酒里酒外的玄机真的很深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