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文化 > 文化 > 正文
安阳的“千年一叹”
来源:  2015-12-21 14:32 作者:

 安阳,位处豫之北陲,街巷、楼宇、酒杯,这座城市的线条看起来有些简单,却深深埋藏着华夏历史的千年叹息。在这片尘土飞扬的土地上,一花开时一花落。如果,历史也在如此的循环中走下去,势必要鲜艳一万年。
 这个有着3500余年建城史的七朝古都,是我国华夏文明的发端地之一。夏、商、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共32位帝王在此定都。尤其以夏商两个王朝最为突出,他们当初盘根于此,想借这个靠近河源的地方成就千秋万世的基业,却没成想,恍惚间一霎,都城灰飞烟灭,而文明却留了下来。
 安阳,用它的存在,向我们无声地倾诉着,文明究竟是依靠怎样的血脉,才能穿越历史、香火绵延。
 一种文明的延续,必须有其核心的价值观。而在安阳这个古都里,我们用凡体肉眼,每每能够重拾到一份挥之不去的沧桑感。衣冠简朴的安阳人,也会流露出一股对外来者颇有吸引力的悠然古风。你可以站在这里,沿河而走,远眺难为水的曾经沧海,举杯欲饮,却先沉醉于华夏文明的浩浩汤汤。
   
潜藏在时空中的文明
 安阳,是河南省最北部的一个地级市,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有“豫北重镇”、“三省通衢”之称,是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之一。
 1988年,地理学家谭其骧提议安阳作为历史古都,不久后安阳被认定为中国第七大古都,成为一座名闻遐迩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这座历史古城最震动世人的是文字——甲骨文。1899年,古董商人、金石学家、学者王懿荣在安阳小屯村识别出来这些刻在兽甲骨上的文字图案。金石学家和考古学家由此得出结论,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它盛行于殷商时期,记载着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是现代汉字的应用雏形。自从安阳小屯村发现甲骨文之后,质朴的当地农民逐渐意识到殷墟文物的价值,于是积极参加了探寻文物的活动。
 紧接着,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后母戊鼎(旧称司母戊大方鼎),被当地农民吴希增无意中探寻到的。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也被认为是立国重器。说其它,总让人想起“问鼎九州”、“楚王问鼎”等典故,作为古代社会政权和社稷的一种象征,鼎具有极其崇高的意义。
 是的,想必你已经猜到,在这座城市厚重而绵长的文化传承中,又怎能少了美酒的一缕醇香。
 在安阳出土的商代后期都城殷墟遗址,意义十分重大。它有力地证明了安阳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都城。而其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器皿中,数量最多、最精美的就是酒器,每件都独一无二、美轮美奂。尤其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有一件青铜酒器,外圈可以置冰,中间置酒,堪称精美绝伦。
 一位殷墟文物专家向《华夏酒报》记者讲解,殷墟大量精美酒器的出土说明了当时在安阳这个平原地带上,气候温和湿润,河流水量充沛,五谷丰盈,一些贵族们开始追求“醉生梦死”的生活。他们让奴隶们大量酿酒,耗费了大量的粮食。“每件青铜器都能说明当时的一种生活现状,就以这个祭品上饰刻有大型鹦鹉的纹样来看,当时安阳应该气候相当炎热,故而适合鹦鹉生存。大量精美的酒具器皿一方面可以说明当时贵族饮酒生活的奢靡;另一方面,说明在殷商时期,人类不仅把酒作为百药之长,而且还膜拜成精神文化的象征,往往用来祭祀等等。”
 尘封的文明仍在等待有缘者去发掘,美酒却流淌至今,听凭世人品味评说。

那些红旗渠的儿女们
 生命不止,文明不休。
 20世纪60年代,安阳市的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河入林县的“红旗渠”轰动全国,被世人称之为“人工的天河”,国际上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时隔多年之后,著名河南籍作家李佩甫体验生活后编剧的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旗渠的儿女们》在中央电视台热播。剧中,“红旗渠”的后代们,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走出太行、走出大山,“一把瓦刀闯天下”,进入城市从事建筑、二次创业,展示了由农业文明进入城市文明的艰难嬗变。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也充满失落和痛苦,但人类社会就是一步步从这种失落和痛苦中走出浑沌和愚昧,走向富足和文明。
 这片土地上的儿女,他们一直在用行动创造此地的文明,这些不断的行动最终延续了文明。
 《孟子》中记载:“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其中的傅说就是安阳人。傅说原为奴隶,在林里山中做苦役,商王武丁见到后,大为其才智折服,便拜为宰相,这成就了日后武丁中兴。
 南宋年间,一代抗金名将岳飞出生在安阳汤阴县,这个“怒发冲冠凭栏处,抬望眼仰天长啸”的军事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将领。
 质朴的安阳姑娘刘洋,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任务飞行乘组,成为中国第一位飞天的女宇航员。
 今天,在安阳人的酒话里,你尽可以重温这些片段点滴:谁饮下那碗“直捣黄龙”的壮行浊酒?谁又醉倒在“嫦娥飞天”的那个夜晚……红旗渠的儿女们,觥筹交错之间,尽情倾吐着对故土和亲人的热爱,酒酣耳热之际,又各有豪情激荡、胸襟澎湃的性情。有了酒的滋润,安阳的千年一叹更加意味悠长。

衣冠简朴古风存
 南宋诗人陆游曾在游山村时写过这样一首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在安阳,随处都能感受到这种淳朴真挚的乡情。
 有人曾说,饮酒礼节是饮酒成为文明进程或文化氛围的一部分。而在安阳,保留传统的饮酒礼节,就是他们维持文明古风所做的坚持。
 在安阳的酒宴上,主人每顿饭都会备下品类繁多的菜肴,拿出家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中珍藏多年的老酒以待宾客。这个时候,开酒、倒酒,及至接下来的饮酒都要遵循一定的礼节。这种看似繁复的礼节,让普通的饮酒顿时变成了一种庄重的活动和一种严肃的仪式。对于主人宾客来说,在酒桌上饮酒不能失礼,是双方需要谨慎照顾的一件大事。说起三杯敬酒,安阳人首先请客人先饮尽杯中的剩酒,然后主人会给客人斟上,客人会喝掉主人所敬的酒。最后,主人会把客人和自己的酒杯同时倒满,双方在一番敬酒辞中,饮下第三杯。
 千年传统下古风,由饮酒的古礼中得见一斑,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练,它依然在人们的情感交流中发挥着微妙的维系作用。
    徜徉在安阳市郊的田间,一位老农正在看麦苗过冬,二两酒下肚,他抬头看看太阳,似在自言自语:“严寒一过,小麦就该返青了,到了春天来了再生长。”
 这段漫不尽心、充满生活味道的话,让记者感慨良久,也许文明的能够延续的原因,就在于人类学会去正常地生活后,正常地等待延续?不带修饰的淳朴,难道就是它保持千年风味的原因?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赵鑫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