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里酒城”五粮液东大门,有两排中西方酒神艺术群雕,除了古希腊的狄俄尼索斯、赫拉克勒斯和诗仙太白李白以及宋代大诗人黄庭坚外,还有五粮液创制人邓子均和中国白酒勾兑第一人、一代宗师范玉平的雕像。其实,在范玉平的女儿、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506车间主任范国琼的工作室外,也就是在五粮液勾兑中心的后花园里还伫立着一尊范玉平的雕像,每次她举目望去,都能见到父亲的身影——范国琼的回忆便从这里开始。
“每当看见我父亲伫立的身影,用期盼的目光注视着我时,我心里便多了一份力量,不管前进的道路上有多艰辛,我都没有理由不为五粮液事业而奋斗到底!”范国琼噙着泪花将《华夏酒报》记者带到了那个半个世纪前的记忆里。
“好酒是勾兑出来的!”
各种国际著名的蒸馏酒,如白酒、威士忌、白兰地、金酒、郎姆酒等都是用高品质的基酒勾兑出来的。可是,在半个多世纪前,五粮液还没有用上这样的工艺技术,“是父亲用舌尖发现各种酒的不同特点,通过混合后悟出来的。”范国琼回忆道。
1958年,那是一个热火朝天的时代。在五粮液酒厂的仓库里,人们总能看到一位斯斯文文的小伙子,在一阵阵紧张的收货发货后,不紧不慢地将那些大大小小的酒坛收拾得整整齐齐,之后他便一边对着账本,一边慢条斯理地抿着小酒。尽管他手中的酒杯里常常只有半杯,他却一抿就是一天。
这个小伙子就是范玉平。这一年,他进入五粮液已经整整6年了,一直从事着酿酒工作。每逢佳节,范玉平不得不面对那些不胜酒量的客人所留下的一杯杯仅仅抿了一小口的不同批次、不同等级的酒。范玉平不舍得浪费,更不忍心倒掉,量少的时候还能一喝了之,量多的时候,他只好找来一些空酒瓶,把酒装进酒瓶,然后放到桌子底下。有一天,范玉平从桌子底下随手拿起一瓶不知何时存下的“混合酒”,一边对着账本,一边抿起小酒,这时他惊讶地发现:这酒的味道比以往多出了一种绵长、浓郁、留香的感觉。
这真是太奇妙了!范玉平连忙打开另一瓶“混合酒”,味道也有差异。随后,他一瓶又一瓶地打开,一杯又一杯地品尝,结果几乎所有“混合酒”的味道都不太一样。于是,他尝试着从两种批次、两种等级的酒坛中各取半杯,然后将其掺和均匀,味道更是妙不可言。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范玉平通过研究发现了一个规律:酒厂所生产的每坛酒在味道和口感上都存在一定差异……凭他多年酿酒经验判断,由于工人操作水平不一,即便是同一车间、同一工艺、同一批次酿造的酒,在个体风格和香味特征上仍有差别。范玉平似乎明白了什么,他揣着几瓶“混合酒”,一路小跑来到厂办。厂长喝了一大口他带来的“混合酒”后大喜过望,连声赞道:“好酒!好酒!”
从此,五粮液进入了“勾兑时代”,优质品率大大提高,而范玉平舌头的威名不但在厂里不胫而走,还派上了大用场。他成了五粮液乃至中国第一位专门“掺和”酒并不断尝酒、验酒的勾兑师。这一年,范玉平29岁。
1963年,由范玉平勾兑的五粮液被评为第二届国家名酒称号,专家们评价该酒“香气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尤以酒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味全面而著称”。范玉平因此被破格提拔为五粮液总技师。这一年,范玉平33岁。
据曾与范玉平一起工作过的李栋材老人回忆,每次他们从36坛数百斤的酒坛中各取一份酒,然后用这36份酒,反复勾兑调和。在勾兑过程中,多一滴少一滴,口感都可能截然不同。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实验,范玉平和他的同事们终于发明了利用不同年份、不同风格的基酒相互掺和、相互作用的勾兑技术,开创了中国白酒勾兑之先河。这一年,范玉平42岁。
在随后的6年时间里,范玉平根据五粮液的独特风格,分析研究了各微量成分的特性和关系、酒香和酒味各微量成分的感官特征、微量成分变化对白酒品质的影响等,并总结出五粮液勾兑技术的理论和操作要领,发明了烘托、缓冲、平衡等勾兑调味工艺技术,范玉平成了中国白酒业当之无愧的“勾兑第一人”。这一年,范玉平48岁。
华罗庚帮了大忙
从1972年开始,五粮液酒厂就开始了低度攻关,年复一年,没有解决问题,每降低一度,酒就浑浊一分。1978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到成都讲学,推广他的“优选法”,范玉平等人得知此信息后,在请示厂领导同意后立即赶到成都,向华罗庚请教。华老毫无保留地将“优选法”授与范玉平。回到厂里,范玉平立即把“优选法”应用到“降度去浊”的试验中,35度、36度、37度、38度、39度,一次次反复比较,最后确定38度为最佳酒度。这样,不仅降低了度数,解决了浑浊问题,而且保持了品味,节约了粮食。厂里派范玉平等人带上低度五粮液专程再次来到成都,向华罗庚报喜。华老反复观看品尝,喜不自禁,挥毫写下了五言诗道:“名酒五粮液,优选味更醇;省粮五百担,产量增五成。”诗写完后,华老诗兴未尽,又赋诗一道:“豪饮李太白,雅酌陶渊明;深恨生太早,只能享老春。”
而今,低度酒已延伸到“五粮液家族”的数十个品牌,形成了洋洋壮观的“酒阵”。
20世纪80年代,已知天命之年的范玉平渐渐感觉到自己的舌头不如以前那么灵敏了。他不由地想:如何解决对舌头的过度依赖,或者说如何无限延长舌头的生命呢?
在范玉平的提议下,五粮液成立了“五粮液计算机勾兑专家系统”攻关小组,范国琼与陈林、曹鸿英、刘英等人都加入到了这个攻关小组里,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通过运用数字模型把人工勾兑的经验转化为知识库、数据库、模型库,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计算机勾兑专家系统。这项重大科研成果后来荣获国家商业部重大科技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创造了我国白酒勾兑史上独一无二的人工勾兑和微机勾兑有机结合的“勾兑双绝”奇迹。
最自豪最幸福的事
在白酒勾兑领域奋斗了四十个春秋的范玉平,留下了他女儿范国琼和陈林、曹鸿英、刘英、温小英、代春、雷钧等关门弟子,这些杰出的勾兑圣手先后成为了酿造五粮液巅峰之饮的栋梁之材。
时间定格在1981年。在五粮液酒厂蒲草田的人造3号洞勾兑室,一位20来岁的小姑娘走进这里。她正襟危坐在一位老人面前,认真观察着老人的一举一动。姑娘排行老三,天智聪颖、清秀灵巧,但生性倔犟、一往无前。
老人庄重地倒上几杯酒,让姑娘品尝。一杯酒猛然下肚,旋即喷出,酒吐在了地上。
老人发话:“这是拜师学艺,不是在家里打闹玩耍,你要记住:既然入了‘酒门’,就得乖乖地用心学艺,今后才能有出息、有作为,才能为工厂出力,报效国家。”
“爸——我记住了!”
那位小姑娘就是当年的范国琼。而那位老人就是她的父亲——蜚声中外的勾兑大师范玉平。
范国琼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深有感触地说:“这种痛苦的磨砺,是父亲给我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1992年,一代宗师范玉平因病去世,享年62岁。然而,斯人已去,风范犹存。
范国琼回忆起了一件非常有趣但又无奈的事。1981年,范国琼爱上了一起参加文化补习班的钟玉祥,但她没有被爱情所陶醉,而是以爱情作为工作、学习的兴奋剂,激励着自己向勾兑大师的顶峰迈进。后来成为丈夫的钟玉祥每次来到范家与范国琼“约会”,不像今天的青年人那样花前月下、卿卿我我,而总是看见范国琼不是埋头看书,就是与父亲切磋评酒技艺。这样的“恋爱”持续了四年,硬是等到范国琼考上了四川省评酒状元才结婚。
范国琼向《华夏酒报》记者坦言道,在其父的严厉“逼迫”之下,她也曾挣扎过、苦闷过,但最后仍然是难以割舍和放弃自己心爱的勾兑事业。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范国琼回忆说,1988年,父亲重病住院,此时正值她要去参加全国白酒评委考试。临行前一天,范国琼到医院去看望躺在病床上的父亲。望着父亲头发花白、面容憔悴的样子,范国琼心都碎了。想到平日没能孝敬父母,眼下重病卧床的父亲也得不到照顾,她心似针刺,真想放弃参考,留下来陪伴照料父亲。
深明大义的父亲看出女儿的心思,语重心长地对她说:“组织上培养你这么多年,今天是你接受检验的时候了,你不去对得起谁?这并不是你个人的事,它关系着企业的声誉,名酒事业的发展。”父亲的教诲,使她打消了留下来的念头,含泪离开了父亲的病房……
就从这里起步,范国琼成为了五粮液第二代勾兑圣手、四川第一个评酒女状元、四川酿酒大师。
范国琼回忆说,一次,她评完酒从工作室走出来,只觉得昏昏沉沉,见到公路上的大卡车像个飘飞的气球,轻飘飘的。后来,每想起这个情景就感到很可怕。
与她有着同样经历的还有师姐陈林,师从范玉平后,陈林每天面对的工作就是尝酒,反复地品酒,以至她的口腔无数次溃疡、脱皮,常常头晕目眩。陈林经常累得中午回家便倒床休息,待下午上班前草草吃了午饭又去上班。
可是,就是这样的千锤百炼,才使陈林成为了五粮液技艺第三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酿酒大师、宜宾五粮液股份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父亲在生时,每当谈到由他亲手培育出来的能够担当五粮液及其系列酒勾兑技术的弟子时,脸上总会露出幸福的笑容。”范国琼说道,“我想,父亲一生最自豪最幸福的事,莫过于能够在他有生之年能够为五粮液培育出如此杰出的勾兑圣手!”
讲述人范国琼
范国琼,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506车间主任。先后担任国家级白酒评酒委员、全国白酒专家委员会专家和四川省第三、第四届白酒评委以及第五届、第六届专家组成员。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大奖,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科技管理工作者、全国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全国技术能手、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四川省十大杰出技术能手、宜宾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酿酒大师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