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俄国商人乌卢布列夫斯基在哈尔滨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啤酒厂,如今哈尔滨已成为全球人均啤酒消费量最高的城市之一。
“哈尔滨人从来没有将啤酒当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酒,啤酒在哈尔滨人的心目中,仅仅是一种有品位的饮料而已。”作家阿城这样形容哈尔滨人喝啤酒的热情。其实,对哈尔滨人来说,喝啤酒是一种习惯,啤酒文化其实就是哈尔滨人的生活状态。
真诚哈尔滨
虽然记者是土生土长的黑龙江人,哈尔滨也来过几次,但每次都只做短暂的停留,与这“中国的莫斯科”擦肩而过。因此,一直心存遗憾,此次深度游览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哈尔滨,正好了却了一桩心事。
刚坐上的士,司机师傅就对我们说:“欢迎到哈尔滨来。”本以为只是句随便的客套寒暄。然而,当我们走进这个城市深处才发现,这是一种真诚。这种真诚是那样自然地融入到每一个哈尔滨人的血脉,给每个哈尔滨人注入热情好客的动力。
打开城市宣传画册,可以看到宽阔而又平静的松花江“玉照”;打开手机,未浏览的短信上已经有了哈尔滨出行指南;打开电视机,可以观看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全貌;阅读报纸文摘,可以阅读到对哈尔滨市的介绍;与市民娓娓交谈中,可以感受到市民身为哈尔滨人的无比骄傲和自豪。
要真正了解哈尔滨,最好的方法就是和哈尔滨人生活在一起。记者住进了当地一个老的居民区,这里生活着很多白发苍苍的老一辈哈尔滨人。在与这些老者交谈中,记者体验了真正的哈尔滨。
一张张城市的照片就这样被记录到了相机里。
当所见、所闻积累到一定的数量时,才发现我们所追寻的哈尔滨是那么简单,就像雪村的歌词中写的那样:“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最时髦的街
清晨的太阳升起的很早,不到4点半,阳光已经射入到了屋内。收到了太阳的邀请,人突然也来了兴致,不像往常一样。起床洗漱完毕之后,带上随行物品,我就开始了新一天的旅程。
刚到门口,一阵音乐飘进了耳朵,顺着声音望去,一个由20多人组成的小团队正在健身,步伐协调,一看就知道他们“常客”。其中多数为老人,统一的白色运动服显得“队伍”格外整齐。
往前走,眼前的人变得越来越多,街道两边叫卖声不断,原来已经是一个早市了,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彰显着这个城市的生活气息。
吃过早饭,向哈尔滨的著名景点中央大街进发,这个著名景点让人充满了无限期待。
中央大街始建于1896年。在1924年中央大街开始铺设花岗岩石。每一块花岗岩石长18厘米,宽10厘米,形状酷似俄式长型面包。当时一块岩石价值是1美元,而当时的1美元相当于一个市民一个月的生活费。因此,在哈尔滨市民中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央大街是金子铺出来的路”。
经历岁月上万次的磨砺,现在中央大街的岩石变得已经圆滑无棱,闪闪发光,看尽这条百年大街经历的无尽繁华。
当年这条街上云集了欧式风格的商店、面包房、饭店、旅店、咖啡厅,其中的华梅西餐厅、马迭尔宾馆,在远东地区闻名遐迩。在这条哈尔滨最时髦的街上,俄国的裘皮、英国的呢绒、法国的香水、日本的棉衣、瑞士的钟表等等都应有尽有,有人称之为“国际商品博览会”。
中央大街尽头的矗立着防洪纪念塔,这座塔已成为英雄城市哈尔滨的象征。1957年,英雄的哈尔滨人民战胜特大洪灾之后,建塔纪念,松花江水映衬着这座雄伟的防洪纪念塔,与美丽的太阳岛构成 了一道驰名于世的壮丽景观。
繁华背后
提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哈尔滨,总是绕不过去“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1931年10月,萧红从福昌号屯经阿城逃到哈尔滨。一个月后,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与汪恩甲一起到道外十六道街东兴顺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由于汪恩甲没有足够的钱交给旅馆,弃萧红而去。
萧红困居旅馆,处境艰难,因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两人日久生情,互相爱慕。
1932年8月7日夜,松花江决堤,洪水泛滥市区,由于萧红欠旅馆的钱太多,旅馆仍然不让萧红离开。萧军趁夜租了一条小船,用绳子把萧红救下来,萧红得以摆脱困境。不久她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后夭折。出院后,萧红与萧军住进道里新城大街(今道里尚志大街)的欧罗巴旅馆,开始共同生活。
一位马来西亚人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如果说,去东北是因为萧红,毕竟有嫌夸张矫情。但是,为了萧红而向往哈尔滨,向往中央大街,却又是真的。”
也许正是萧红和一代代哈尔滨英雄人物谱写了历史,激励着之后的每一代哈尔滨人。
现在,中央大街上依旧是繁华无尽,行人川流不息。大街上的游客们经常是一边吃着冰激凌一边默默注视着两旁的街道。法式建筑、俄式建筑不仅仅彰显了当时的繁华与昌盛,也看得到当时的战火硝烟和历史风云。观街道繁华,追溯历史云烟,享受现代宁静和平也成了游览中央大街的目地。
啤酒之城
在中央大街上有很多处让游客歇脚的地方,其中两处格外醒目:一是以哈尔滨啤酒命名的休闲区;另一个是以雪花啤酒命名的休闲区。走累的游客都会在这里点上几瓶啤酒歇息一会,在休息的同时看看过往的人群,身边的风景,惬意自得。
享受宁静、放松的环境是哈尔滨目前生活的主旋律。在哈尔滨,最大的感触就是生活节奏明显慢了很多。这也许是东北人的一大性格吧,享受生活、享受现在。
当夕阳的余晖从楼缝中洒下,整个大街小巷又开始热闹起来,夜市也变得忙碌。公园里一些大爷大妈正在跳舞,校园篮球场上拍球声响个不停,市民都出来享受这一时光,生怕漏过这一天中休闲的最后时刻。
这个时候,最壮观的应属哈尔滨的街头小巷,到处都是美酒飘香。
放眼望去,街道的两旁整整齐齐排列着很多桌椅,有的小店甚至只摆两张小方桌,大部分都是露天式的,不是很考究,简易的很。店主都在一个个烤炉前摆弄着各种的串,其中有羊肉串、牛肉串、韭菜串……仿佛只要能被串到竹签上的食物都能烤。
各个店家为了尽可能多地招揽顾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出浑身解数。有的称自己是新疆的,有的说是老字号,还有的说是最新概念烤法……
约上几个朋友,几个小串加上几瓶啤酒就成为了哈尔滨人的夜宵。如果你来到哈尔滨,夜晚看到一些人在小区门口围着烤炉吃着小串,请不要惊讶。对于哈尔滨人来说,烤炉基本上是日常生活中的必要工具。
如果你是远方客人,当地主人也必定会请你吃烤串,烤肉,喝啤酒。对于哈尔滨人来说,吃烤串或许还是次要的,喝啤酒才是重中之重。哈尔滨是中国第一桶啤酒的生产地,具有中国最深厚的啤酒文化底蕴。
“哈尔滨人喝啤酒,大杯喝来大杯碰。”哈尔滨人喝啤酒是喝出了名的,也是喝出了酒文化的。有网友这样评价:“哈尔滨人各个都是啤酒肚,喝啤酒像灌溉,大面包象锅盖。”在2010年的“哈尔滨啤酒节”上,哈尔滨人12天喝掉了800千升啤酒。记者见过很多喝啤酒的人,但是像哈尔滨人这么能喝啤酒的还是不多见。他们是整箱整箱地买啤酒,家里也常备啤酒以备平时解渴之用。街道烧烤店经常看见几个人喝空了一大桌子啤酒,却丝毫没有醉态,“千杯不醉”才可以形容当地人的啤酒酒量。
哈尔滨人爱啤酒和当地的啤酒文化息息相关。哈尔滨啤酒诞生于1900年,是由俄国商人乌卢布列夫斯基开办的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发展而成的,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啤酒品牌。哈尔滨啤酒经历了黑暗和黎明的洗礼,在中国啤酒的发展史上,在广阔的黑土地上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哈尔滨啤酒厂”就坐落在在香坊区的“百年老街”上。每年夏季的“哈尔滨国际啤酒节”把哈尔滨的历史、沧桑、经典、现代、激情、活跃都包含其中了。
五月的哈尔滨不冷不热,大街小巷布满了扎啤杯和啤酒瓶。如果你的啤酒酒量还可以的话,来哈尔滨一定会让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