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学选刊》2013年第7期,头题隆重推出实力作家杨小凡的长篇小说《楼市》。作者以五年房地产集团公司总经理的经历与沉思,为读者生动地艺术再现了纠结在楼市中的人、事、生活、社会。
楼市这个词,在目前中国每天出现的频率最高,真可谓多数人的蜗居,少数人的楼市。为此采访杨小凡先生。
李朴(下称李):巴尔扎克说过,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句话的词眼应该是“秘”字。那么,《楼市》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它大胆地讲述了中国楼市的秘密?
杨小凡(下称杨):优秀的长篇小说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民族或时代的秘史,这一点我是认同的。“秘”字表所达的意思应该是作家对时代洞悉后,总结众人并融进自己人生体验的超越现实表象的“真实”。这种真实,既概括了表象的真实又体现了对规律的把握和提炼。
《楼市》这部长篇小说,可以说是中国自九十年代初期房地产业兴起到当下绝大多数人纠结的记录。这部小说,以一个地级市的地产业为蓝本,剖析和揭秘了中国这二十多年来房地产业云波诡谲的变化及其内在的根本原因。应该说是大胆而真实的揭示和展现了中国楼市的秘密。
就我的研究和理解而言,中国楼市是区别于世界其他国楼市发展史的个案。极具“中国特色”,是值得经济学、社会学、文学等诸多学科研究与探讨的一段历史和个案。
李:“楼市”其实就是“房事”,这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这几年来,与此相关的小说不少,就覆盖面而言,似乎还没有哪一部能像《楼市》一样涉及到与楼市相关的方方面面,几乎可以这样定位这部小说:中国楼市的“清明上河图”。那么,对《楼市》,你自己作如何评价?
杨:楼市作为绝大多数中国人近二十年来生活的最重要部分之一,自然会引来一些文学的关注,以此为题材的小说也不少,但我觉得大多是从楼市中某一个环节、剖面去写的,总给人一种瞎子摸象、不识全局、不着内里的感觉。
其实,在楼市背后,政府各部门、银行、开发商、建筑商、被拆迁者、售楼人、买楼人,可以说社会各色人等,都会在不同时段出现。这些来路不同的组织、群体和个人,混合在一起,他们彼此交融、相互关联、彼此存活,看似一枚枚简单的黑白棋子,却组合成一个个万千变化的棋局,展现出变化多端的结局和人生。
不从全局去研判和认知,是找不出也弄不明白楼市的背后诸多原因的。在这部小说里,我用了两条线:政府、银行、开发商、建筑商这是一条主张,被拆迁者、建楼的农民工、卖楼小姐、买楼的底层者是一条副线。我只所以这样做,只有一个企图,那就是我想用最真实的细节和真诚的态度,来呈现楼市后面并不为多数人所知的那一面。
从这个角度上说,这部小说所呈现的应该是中国楼市的真相所在。
李:我们认为,小说是作家的精神自传。因此,总能在小说中找到作者的影子,能闻到作者的气息。你如果认可这句话,那么,在《楼市》中谁是你的影子?你又有如何的气息?
杨:小说的确是作家的精神自传,一部小说所弥漫和透出的气息与气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作家的精神、思想与气质的一部分。可以说,我的每一部小说只都有自己或多或少的体验与影子,至少是精神的影子。这也是我对小说的追求和小说内在的要求。
十一年前,我被任命为一家国有房地产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从此,新鲜、刺激、诡秘、复杂、纠葛的地产界展现在我的面前。我开始庆幸这段生活的到来,因为只有身在其中、亲自操作,才有可能了解楼市的全部真相。
随着楼市的不断生长,枝繁叶茂的故事一个个长出来,交叠在一起又生出新故事;这些故事再经欲望和利益的浇灌,再生长、传递、繁衍,最终成为现在这样复杂、庞大、颇为壮观的故事谱系。于是,这部小说经过怀胎、发育、生长,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
从这样的创作过程可以看出,我的精神层面的影子几乎或明或暗地散布在这部小说里的每一个人物中。
李:对于一部成功的小说而言,“亲历”与“虚构”哪个更重要?在《楼市》中,你如何处理写实与虚构的关系?
杨:一个小说写作者的想象和虚构能力,是考量和评判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虽然,一个作家的生活记忆与他的叙事资源是密切联系的,但虚构和想象也同样至关重要。在虚构的世界里,所谓的真实就是你是不是对自己所写的人与事深信不疑。只有你相信自己的想象世界,只有内心足够强大,你写出来的世界才会有足够的重量。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才可以说这部小说里的人与事,并不是我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人与事。我总是先对一种现象进行思索,在事实的基础上让想象和虚构的翅膀飞翔起来,然后才能动笔。
生活之树常青,作品永远来源于生活,作家永远是在生活之后的。我的房地产集团总经理经历使我了解和亲历了楼市环节中的各色人等,书中的人物都有我生活中熟人的影子,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因为这些人的精神和神采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中了。
所以说,亲历与虚构同样重要。关键是,如何处理好实与虚的关系。
李:我们知道,作者与读者是靠着作品来沟通的。除了这种沟通之外,你对正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读者,还想说些什么?
杨:一个作家的写作态度必须真诚,对读者更要真诚。对作家来说,真诚和态度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决定一切的。
我想告诉有缘读到这部小说的读者朋友,这里面所表现的人和事可能并非是真人真事,但呈现的关于楼市的操作手段是真实的。认真的读明白了这部小说,就基本了解目前中国楼市这种让人纠结的真正原因了。也可为读文章来源中国酒业新闻网者决定买房、选房提供一些借鉴。
另外,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以我个人的判断坐等楼市降价的心态要不得,因为这是不可能的。其原因,你可以从我的小说中领悟到。
李:每一种活动都存在着原动力,艺术活动也是如此。是一些什么样的东西促使你创作并完成这部小说?或者换种说法,通过这部小说,你最期待着把什么东西提供给读者?
杨:每个人都面临着选择,写作者也一样。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写作者必须对当代生活有所作为,那就是在当今急剧变化的时代不能思考缺席、不能失音、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字,必须关注火热的生活。否则就不是真正的作家,就将被边缘化,就远离了读者和社会。生活的触动和作家的良知,让我不得拿起笔去写。
楼价越限越高,买楼的人却越来越多。楼市到底怎么了?
在我的写作经历和作品中,从没改变过对现实地热情与关注,但我同样一直保持着对表象的警觉与质疑。我深知,生活的表象往往带有很大的欺骗性。因此,我企图透过现实去探寻背后的秘密,力求做一个有底气的发言者,有担当的写作者。只有这样,才能不愧于写作和生活,才能对得起读者和自己。
许多时候,我们确实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小说的价值和写作者的价值,我以为就是要解剖与呈现。当然要与新闻不一样,小说必须从人性出发,通过情节、细节建构一座崭新的迷宫,每个人进入里面,都会找到自己的一部分,尽量多的也看到他人的内心。
我力求这样做了:那就是告诉读者一个真实的“楼市”。
李:《楼市》中大大小小、男男女女十几个重要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个?
杨:要让一个写作回答这个问题,确实很难。难就难在每一位作骨子里都有种自恋情绪,尤其对自己作品里的人物。可以说几乎每一个人物都是注入我的感情,与我同呼吸了许久的,我当然都很喜欢。
如果非要说我喜欢哪几个,我觉得像蓝雪、刀驼李、水亮、七奶奶这些小人物可能我相对喜欢一些。因为,这些人身上纯朴、善良等一些所谓的善的气自更浓些,受金钱、欲望的挤压更小些,人格的扭曲与变形也相对轻些。
人们总是对弱者更多一些关注与关怀。一个作写者更应如此。
李:小说是一种非常迷人的东西。《楼市》中七奶与燕子对话、刀驼李斗蛐蛐等细节十分有趣。这其中,我们能感受到你试图在作品中渗透一些西方化的东西,比如“魔幻主义”。向西方作家学习是中国作家很好的传统,也是中国作家成为世界作家的必然通道。你能向读者介绍一些你喜欢和学习着的外国作家或者作品吗?
杨:真实的生活许多时候是有魔幻瞬间的,这是我的体验与认识。正是有了一些魔幻生活、神性的通道,人们的生活和人世间才相对有透气的通道和时候,人生才变得略有诗性和希望。
小说中,七奶与燕子的沟通、刀驼李与蛐蛐融合,恰是我他们在生活重压下的人生打道一个通道,让他们的精神有些出路。一个人精神没有出路、没有所系、没有沟通,那他的人生是何等不堪的。我并不是有意识地对西方文体的模仿。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是世界上最有诗性和灵性的民族,中国应该是魔幻主义的大国。一部《西游记》足令我们可以这样说。
但一个作家没有多种视野也是肯定不行的。我最早接触和喜欢的国外作品是前苏联那些作家的。《复活》、《静静地顿河》等都给青年时期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拉美一些优秀的小说,还有像茨威格、杜拉斯等也曾经让我十分着迷。我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评判标准很简单,那就是“自己喜欢”便是最好的。每一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喜欢的作品,未必去跟风阅读。
李:有的读者喜欢读小说的故事,有的喜欢语言。你认为作为一部好小说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和特点?
杨:故事永远是小说的核,没有好故事的小说就失去了小说的俗世意义。我从不认为强调故事便是对小说品格的降低,恰恰相反连故事都讲不好的小说肯定不会有太多的读者。语言是营造小说大厦的材料,是塑造和营造小说气质的根本,没有好的语言,就失去了阅读的美感和享受。
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对好小说应具备的素质与气质是有多种言说的,但无论如何去解读,永远不可背离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李:当下一些青年作家为了营建自己的文学王国,选择特定的乡土概念和城市标识作为其作品的固定元素。作为安徽的作家,你有类似的思考吗?如果有,你会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名称,并让其承担一些什么东西?
杨:每一位作家都要有一个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根据地。时光可以流逝,但作家的心灵却依旧要在这个家园的领空盘桓,这个家园许多情况下是他的童年出生地或生活所在地。远的不说,就现当代作家而言,这种存在是明显的:沈从文之于他的湘西,老舍与他和老北京,贾平凹与他的商州,这些都是作家们心灵的灿烂花园。
我从九十年代起开始有意识的营建自己的小说家园。“药都”是我历史小说的固定发生地,这是我所在的具有四千年历史的亳州城;龙湾是我农村题材小说的固有发生地,这是我生活了十六年乡村所在地;北城是正在发展和变着的亳州市。三个地方虽名称不同,但骨血相融,都是我生活和精神的所在地。
这些都是我精心营造的思想和精神花园,也是我心灵的栖息地和乐园。
李:说起《红楼梦》,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可见,创作是艰难的。这十几年来你一路走过,就对文学的理解和感悟而言,请说说你自己的体验。
杨:我常常想,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其实就应该像
一个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一个人真正爱好文学应该是大幸福的。我们许多人的时间和生命是苍白的,有时你不想苍白也不行。但一个作家却有至高无尚的权利,那就是可以用自己作品建立一个多姿多彩的王国,从而使自己拥有几种或多种不同的人生。
李:你写这部《楼市》的小说,肯定对中国楼市是有独到的看法和研究的。请你谈一下对中国房价的走向判断和对楼市的评价。
杨:我认为,中国房价可能还要涨10年都不止,甚至15年。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刚刚开始。截止到去年,国内城市化率大约在36%左右,根据国外经验,城市化率只有达到75%到80%,房价才会稳定下来。二是土地成本的增加。目前农民征地补偿费用不断提高,城市里拆迁价格也是在不断上涨的,其它构成土地的综合成本都在不断提高。三是预期起了主导作用,中国投资通道窄狭,民间资金没有好的去处。现在股市下行,缺乏吸引资金的渠道,受传统避险心理驱使,很多人会把钱投进楼市里。
中国的楼市现状尤其是“调控”这事儿,可以说是都不满意。虽然一直在调控,但现在是上级领导不高兴,开发商不高兴,购房者不高兴,有房的也不高兴。政府部门累得贼死,结果里外不是人。调控的初衷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但是我们感觉现在的调控好像到了欲罢不能、骑虎难下的地步。这其实,还是一句话:楼市其实是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发展的综合表象,牵涉面太广;说到底,还是国家、企业、个体等等各方面利益的纠葛与博弈,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要靠发展来解决。
李:回到“楼市”上来,但要离开作家的身份,请从一个曾经的房地产企业老总的角度,对中国的房市作一个简单判断,并给即将买房成家的候婚族一些购房建议。谢谢。
杨:至少十年之内,中国的房价还会是一直在涨的。因为,驱动中国房价的根本动力没有也不会有大的改变。所以,对于刚性需求的准买房者,还是越早下手越好的。不然,你会后悔。
另外,买房要买大开发商的大楼盘。大的开发商实力相对雄厚、规范、质量和工期相对有保证;大的楼盘配套齐全,生活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