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文化 > 文化 > 正文
一个文化古城的酒、诗歌与乡土
来源:  2015-12-21 14:35 作者:

     新疆籍著名作家刘亮程,出生在新疆,长大在新疆,现在仍然生活在乌鲁木齐。在他眼中,“新疆无传奇”,但“新疆仍是我的家乡”。现在,尽管刘亮程本人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但他却说,自己还是生活在一个孤独、平静、神秘的“村庄”世界。
     这在他的著作中还能看到,在被称为“20世纪最后文学景观”的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里,他写道:“有一个冬天的夜晚,我和村里的几个人,在远离村庄的野地,围坐在一群马身旁,煮一匹老马的骨头。我们喝着酒,不断地添着柴火……”
     可见,作为一个全国知名的新疆籍作家,刘亮程仍然是一个“自然之子”,还是习惯于把全部的情感与智慧,倾注在酒、诗意和西北一个小小的村庄——黄沙梁。
     《华夏酒报》记者在“穿越文明·对话未来——中国文化名酒复兴之光”大型互动采访活动走进新疆第一窖古城酒业时发现,刘亮程这种倾注,代表了大部分新疆籍作家和诗人的普遍关注情怀。他们以饮酒者的视角和诗意的感悟,把单调、平凡、琐屑的乡土生活描绘得令人向往。他们关注着村庄的灵物与灵长,在追寻乡土生活的同时,也在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
     在古城奇台,由于新疆第一窖古城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周文贵牵线,在全疆范围内每年都要举行一场“新疆乡土文学论坛”。在2012年12月,第二届新疆乡土文学论坛在昌吉州举行,以“时代变迁下的乡土文学”为主题,盛邀了来自南北疆地区的作家、诗人、评论家、杂志主编参加。这其中有新疆著名作家、新疆乡土文学研究会会长赵光鸣,乌鲁木齐市文联主席、散文作家熊红久,作家张淑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古城文学社社员雷婉,当然还有大名鼎鼎的刘亮程。
     作为论坛活动的东道主,周文贵接受《华夏酒报》记者采访时谈到他们主推这个活动的初衷:“在中国,酒与乡土、酒与诗歌、酒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文学使古城酒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而我们举办这个新疆乡土文学论坛,就是让文化的力量去承载古城酒业的发展与复兴。”
酒使聪明人更聪明
     7月21日,在“中国文化名酒复兴之光走进新疆第一窖古城酒业”高峰论坛举办之际,《华夏酒报》记者采访了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新疆诗词学会副会长、《昆仑诗词》主编、《当代西域诗词选》主编、今年67岁的“天山诗派”领军者之一、诗人邓世广。
     邓世广认为,酒文化与政治、军事、经济、文学艺术乃至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它渗透到人类社会的诸多方面,蕴涵着数千年深厚的文化积淀。因此可以说,酒文化是全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换言之,酒文化是客观存在的大众文化。
     “酒文化的范畴涵盖了酿酒文化、饮酒文化、消费文化,另外,在中国儒家思想中,有关酒礼、酒德等传统观念,以及历代有关酒方面的制度等内容,均为中国传统酒文化的组成部分。”邓世广表示。
     据他讲述,2009年冬天,在古城酒业公司与新疆诗词学会缔约联办《昆仑诗词》时,作为《昆仑诗词》的主编,他曾写了一首七律赠给周文贵,“俱从诗酒认风流,诗总难堪酒解忧。儒雅我输君几倍,疏狂君逊我多筹。鹰扬习气薄红旭,鹊起名声出绿洲。我有诗词君有酒,诗山酒海待同游。”
     邓世广分析,酒与诗歌本来应是一体的,“对酒当歌,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它自有一股风云之气,是人生的最佳境界,歌喻示着欢乐和幸福,这说明酒往往和成功联系在一起。”邓世广说,他曾应邀带领新疆文化界友人一起访问过奇台古城酒厂,下车之后他就做了一首诗:“百里驱车亦畅怀,潇潇雨霁净尘埃。我臻斯地无多事,因慕芳名品酒来。”
     其后,在邓世广第二次访问古城酒厂时又填了一首词《鹧鸪天·奇台访酒》:借得浮生半日忙,酒城来觅解忧方。未缘笔下风云老,辜负缸中日月长。斟北斗,挹西江,贪杯一任笑清狂。今宵且共天山醉,直认奇台作故乡。
     邓世广认为,自己作为一个爱酒、爱诗之人,每次来到奇台都会油然而生一种“直认奇台作故乡”的文化情结。“在这里,不仅古城酒具有很大的魅力,奇台的朋友对酒也有着独特的见解,他们认为酒使聪明的人更聪明,使愚蠢的人更愚蠢。此说的确是振聋发聩之论,我很受启发。”
多个诗人,
就多个弘扬酒文化的人
     诗歌与酒有着长久的渊源,酒可以激发诗人蕴藏在心中的丰富情感,是触发诗人灵感的媒介。2009年冬至,新疆诗词学会的一群诗人,就是在这样的感召下,决定集体驱车、冒着严寒赶到奇台的古城酒业采风,到了之后,他们参观了酒厂的酒窖和杏林泉古井遗址。
     关于这次所见,诗人星汉写下了《奇台访古城酒业,出门书所见》的绝句:风流诗酒我曾谙,小饮三杯未敢贪。却是雪山沉醉了,横空长卧对天蓝。词人于钟珩喜欢长调,他填了一首《八声甘州》,在下阕中,他记述了自己当时访古城酒业的心情,“重踏汉唐故地,问千秋青史,几度枯荣?想金戈铁马,争战任纵横。渺烽烟,星移斗转;海扬尘,世象遣人惊。天山远,玉龙腾跃,光射双睛。”
     所属《昆仑诗词》的诗人金持衡认为,新疆诗人有一个共同创作特点:总是希望用最具含金量的语言,来容纳最深广的意境,希望从最深刻的情怀表现上,来表达最多的情思。
     这个特点也可以体现在他们对古城酒这个相同的题材的表达上,各个诗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感受。金持衡认为,诗人们可以做到“各自独具慧眼,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个别和局部部分,进行深刻的开拓,从而创造出形神兼备而各自不同的意境。”
     “对于气质相同的人,艺术意境是形成他们心灵相通的催化剂,对于一般的人来说,艺术意境也有着艺术共鸣的触媒作用。”金持衡说,比如说在酒这方面,诗人们长期生活在天山南北之时,所孕育的往事,在心头波澜回环涌起,从酒的共性向个性层层推进,经过逐步向更为独特的意境深处探索,从而形成了他们不同风格的诗歌。
     与金持衡观点相同,邓世广也认为,酒是人类物质生产的精华,诗是人类精神劳动的琼浆。饮酒的意义远不止是生理性的消费,也不单纯是为了满足口腹之乐。在很多场合,酒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体现一种文化素质,用来营造文化礼仪高雅气氛。
     “说起‘直认奇台作故乡’,不仅是因为奇台的好酒陶醉了我,不仅是中国四大名城的头衔诱惑了我,也不仅是因为古城人的豪爽和热情感动了我,更重要的是古城人重视企业文化的前瞻意识,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高雅情怀,使我找到了回家的感觉。”邓世广说,现在古城酒业正在营造一种“诗酒”氛围,这样非常好,因为多个诗人,就多个弘扬酒文化的人。
让乡土给企业一个灵魂
     “其实新疆对整个世界来说都是一个遥远的地方。大家都知道新疆塔里木盆地是古代世界四大文明的汇聚之地,古代的各大宗教曾经相遇在新疆,古代的几大语系,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勒泰语系等等,曾经在新疆相遇。那么多在世界各个区域发育成熟的文明,跋山涉水,在遥远的新疆相遇。这是一种奇遇。”作家刘亮程认为,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一个会客的地方,它是东西方交汇的十字路口,有许多优秀的文化在新疆相遇。
     同时,新疆又是一个末梢之地,所有的文明和文化到达新疆的时候,都到达了各自的末梢。它是汉语和汉文明的末梢之地,“我们汉文化朝西北延伸到达了新疆,或者古代到达更远的地方停下来,汉语和汉文化没有再朝西北延伸。”
     波斯文明、古罗马文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也是一样的,它们也是到达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的时候,没有朝东方延伸。这些古代东西方文化和文明都到新疆这个末梢之地汇聚,用他们最后的一点力气,用他们最后的一点智慧,用他们最后的一点热情,在塔里木盆地完成了这样一次相遇。
     此外,新疆还是一个远方,对于去过新疆或没有去过新疆的人,它都是一个遥远的地方。没去过新疆的人,新疆是文化心理上的远方。去过新疆的人会加上一个“远”,就是地理之远。
     但是,刘亮程也提出可以把这些“地理之远”拉近,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去关注“乡土”。在第二届新疆乡土文学论坛上,刘亮程从哲学角度谈了乡村与农村、家乡与故乡、乡村文化人与知识分子的辩证关系。
     “乡土和农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乡土是诗意的、文化的;农村是现实的、真实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乡土是地理和文化的。它是一个地址、一个可以在地图上找到名字的地方。乡土在身体里,一个远走他乡的人,身体里装满了乡土。”刘亮程说。
     谈到乡土,乌鲁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木齐市文联主席、散文作家熊红久说,首先,乡土,以朴素的叙述方式获得了一种身份的认同;读者在身份上认同了你。其次,乡土以情感的真挚赢得了读者心理上的认同;第三,乡土更能带给我们价值观上的认同、身份认同、心理认同。
     在新疆作家张淑萍看来,探讨的乡土文学的路径问题,根本上也是文学的前进道路问题。只要在文学的本性上下功夫,就有路径可通。
     而一直主推举办乡土文学论坛的周文贵认为,他们一直在寻找企业文化与乡土文学的最佳结合点,旨在给历史留点记忆,让乡土文化给企业一个灵魂,“而乡土文化,就是一条路径,它可以帮古城酒业把特定的地域、特定的历史孕育的人文情怀推介到全疆乃至全国,力求以新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酒文化,提升新疆第一窖企业古城酒业文化品位,使其传播得更远”。
(您对本文有何看法,可通过新浪微博@华夏酒报进行讨论。)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赵鑫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