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来过河南的朋友,肯定无法忘却河南人对于“中”字的反复使用。一切美好的事物在河南人眼中都可以用“中”字来表达,这就如同中原“兼容并蓄”的文化特性和“天地之中”的中原区位特性,把河南人包容天下的性格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这就如同8月8日在中华陶香型(九粮兼香)白酒专家论证会暨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酒业协会副会长、江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徐岩教授阐明的观点:“中原兼容并蓄的文化特性和天地之中的区位优势必将成就兼香型,改变豫酒无风格的问题,并且豫酒企业要在兼香型白酒的创新发展上做文章,中华陶香型(九粮兼香)白酒的成功,就说明了这一点。”
中原性格,兼容天下
有专家认为,中原是各种文化元素的汇集区,中原的特点就是“中”字,“中”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中”就是平衡、协调。
中原文化有吸收外来文化的优良传统。中原文化之所以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它善于自我继承并不断吸纳外来文化,从不拒绝外来文化,并善于将外来先进文化与本身固有传统融合起来,使之更加辉煌灿烂。
考古人员发现,20万年前南北文化就交汇在中原一带。进入新石器时代,文化交流更为频繁,文化融合更为深入。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与周边地域文化具有许多共同点。如,郑州大河村遗址中出土的一些富有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的陶器,说明中原文化在那时就开始吸收周边文化成果,熔铸自己的文化。再如,仰韶文化的分布纵横数千里,西达甘青,东到鲁西,北至内蒙古,南到江汉地区,但是海岱的大汶口文化、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也发展到中原地区,中原文化兼容了其它地区文化的精华,使它增加了活力,最后发展为独树一帜的龙山文化和夏商周三代文化。
黄帝时代,在黄河流域实际上是多种文化并存,通过战争、通婚、联盟,使各族团之间不断融合。如在中原地区是以黄帝族团为主体的早期华夏族,当时有万诸侯,图腾信仰也是不同,最后黄帝的龙图腾形成了主体,传说中龙的出现就是兼容的典型例证。黄帝战胜蚩尤后,并没有驱逐或杀绝,而是采取了兼容的态度,他把蚩尤族的领袖吸收到政权的领导层内。黄帝族的兼容性为华夏族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历经尧舜和夏商周三代多元一体格局的华夏族形成。在华夏族的基础上,于汉代之后形成了汉族,它继承了兼容的优秀传统,使汉族如滚雪球一样不断强大,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进入秦汉以后,中原文化吸收外域文化的能力更强,使中原文化光芒四射,从来没有被外来文化所干扰。汉唐期间胡服、胡乐、胡舞、胡人食品传入中原,都融入中原文化之中。世界其它地区的宗教基本都具有排他性,但是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在东汉初传入中原,却被本土的儒道文化所接纳,成为中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孟子所说的“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中原文化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以其恢弘的气度、开阔的胸襟,不断从周边地区文化中吸取营养,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促进自身发展。这是中原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我们把这种文化称为“兼文化”。
河南地处中原,承东西,联南北,四通八达。在古代,中原是华夏文明的中心,而河南则是中原乃至中国古代的“心脏”。在长时间政治、经济、文化统领的过程中,通过经济、战争、宗教等众多渠道,河南文化吸纳了周边多种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实现了各种文化的全面融合与不断升华,体现了“自然和谐,兼容并蓄”的文化特性。
儒家创始人孔子,祖籍在河南商丘的宋国,曾周游列国14年,讲学游说的主要活动地域在河南,河南对其思想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精粹,它讲求的也是包容与和谐。儒家思想在河南得以丰富并发展,不仅延传2000余年,而且超越地域和时代,传扬到世界各地,在今天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河南人爱说“中”,这个“中”字也是河南文化的一种积淀。河南,古为豫州,又称中原,“中国”一词来源于中原“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史记》中以中原为中国的用法很多,如“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秦本记》),“中国于四海内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则在东南”(《天官书》),“中国之虞灭二世,而夷蛮之吴兴”(《吴太伯世家》)。这里“中国”仅指中原的一部分。后来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有这个“中”字。“中”为河南的方言,亦为河南的精华,它源于历史的土壤而生,它是河南人的标志,是河南人中庸的儒家思想以及深厚华夏文化的体现,更是河南人的骄傲。
河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性,注定了河南人难以封闭自己,天生就有一种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大气。河南也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排外,因为这片土地自古就是开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