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年华如水,一转眼,古贝春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春秋。6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有太多值得回忆的故事。
古贝春在1978年诞生,从那以后,就与社会各界艺术家们结下了不解之缘。马季、姜昆、唐杰忠、李文华、冯巩、乔羽、田华、谢添、刘兰芳等艺术家都曾亲临这个地处偏僻的武城酒厂,在品尝过醇香甘洌的古贝春后,纷纷题赠墨宝。所以在张子文书记的简陋的办公室里,挂满了这些名人的题词。
然而最显眼的是舒同老先生题写的《古贝春赞》,虽然他老人家没有来过武城酒厂,但是这幅题词对古贝春的影响最为深远。30多年来,古贝春人可以忘记岁月的变迁、时空的荏苒,也可以忘记曾经的士气如虹、慷慨如山,甚至可以忘记自己的喜怒哀乐、宠辱成败。但是唯独有《古贝春赞》,是古贝春人记忆里永不凋谢的花,它欲开欲茂,成为他们记忆里永远的珍藏……
马背上的书法家
1905年12月14日,舒同出生于江西省东乡县一个贫寒家庭,这里乡风崇尚读书,并富革命传统。他少而好学,聪颖过人,尤好习书。幼年因无力购买笔墨纸张,而调泥水为墨,在石板及废纸上用自制的笔苦练书艺。
1926年,舒同参加了风起云涌的大革命运动,1930年参加了红军,可是他“从戎”而未“弃笔”,仍然以自己的文章、书法服务于红军。
在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他不但要做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提着墨汁桶到处写标语鼓舞士气,还写文章在“红星报”上发表以壮军威。
长征途中,他在马背上比划,在膝盖上书写,被毛主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席称为 “马背书法家”。何香凝曾评价说:“国共有两支笔,国民党有于右任,共产党有舒同。”
建国后,舒同当了省部级领导干部,业余时间他依然坚持研究古代碑贴,师法颜真卿、柳公权、何绍基等名人书艺,博采众家之长,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笔力舒展、墨迹流畅、神韵洒脱、章法优美的独特风格,被誉为 “舒体”,有“党内一支笔”的美称。
1958年舒同担任山东省委书记时,《大众日报》社派人到北京请毛主席题写报头,毛主席幽默地说:“你们山东有名笔,我何敢班门弄斧?” “名笔”即指舒同。舒同题写的 《大众日报》报头,直到1966年文革开始才改换成毛主席的书体至今。
古贝春酒则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那个时候人们根本没有产品的包装意识。时任武城酒厂党支部书记的张子文同志却凭着超人的胆识,设计了三角型酒瓶,另外他还想让名流大家题字,就自然想到了舒同老先生。舒同任山东省委书记期间,张子文正在本县任公社书记,两人级别悬殊,未曾打过交道,但舒同笔走龙蛇、毫舞云烟的书法,早已名冠齐鲁,张子文是记忆犹新的。
两次进京求墨宝 张子文进京找舒同题字,是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两次拜求的。
第一次是由舒同的弟子、武城县广播局局长王秉新引见的。在舒同宽大明亮的书房里,悬挂着他精心书写的毛主席诗词、唐诗宋词、名人名言等字幅,真有墨香飘溢、神彩流芳之感。平易近人的舒同先生,把张子文让到沙发上,两人对面先攀谈起当年舒同在山东工作的情景,张子文尊称舒同为“老领导”。
接着舒同询问武城酒厂的情况,张子文拿出新生产的五粮浓香型“古贝春”请舒同品尝,打开瓶盖,香溢满室,舒老高兴地说:“你们很能干。前几天我到燕京饭店宴请客人,喝的‘武城特曲’,那个酒就挺不错的。过去我在山东工作,好白酒光知道有兰陵和景芝,现在看来你们也做得很不错了。”张子文借机说出了求字之意,舒同爽快地走到书案上铺毡润笔,“古贝春”三字很快书就。
得到墨宝,张子文立即将它作为古贝春的商标使用,美酒、奇瓶加上雍容刚劲的舒体字,使古贝春酒名声鹊起,蜚声华夏。
1981年夏天,张子文邀上县委办公室副主任郑树理一起进京,第二次登门向舒同求字。虽然几年没见,但是舒老一直关心着古贝春的发展。
当时舒老已经76岁,虽年事已高,又天气炎热,但还是不断询问古贝春的近况,当得知酒厂发展迅速,成为当地支柱企业以后,非常高兴。他先给酒厂题了诗:“古贝美酒酿先卮,甘甜未尽香回时,三杯兴来相宜处,欣然成诗书于此。”再题词:“古贝一壶酒,酣畅万古情。”又把古贝特曲、古贝佳酿、古贝大曲等十几个酒名字都书写了一遍。
手脖子累酸了,就休息一会儿再写,忙活了近半天。最后又问:“还有什么要求?”张子文原本不敢再有奢望,见舒老如此热诚有兴致,就又请求他题写了“山东省武城酒厂”的牌子和《古贝春赞》诗:“嘉樽古宴诗兰陵,晶盅今席话武城,醇香甘洌神州誉,古贝之春运水中。”写罢,舒老谦虚地说:“我不是诗人,诌这么几句,笑纳吧!……”
墨宝有价淡似仙
现在,仔细研究这首诗,是有它独到之处的。
舒同曾任山东省委书记,对山东的风土人情是了解一些的,作为“好客山东”的酒文化自然少不了他的笔墨赞誉,但是单独以诗赞美鲁酒的,除了诗仙李白赞兰陵酒,就属舒同赞古贝春了。
美酒是一种艺术佳作,以其水的外形、火的性格的独特魅力,渗透在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融化在人类文化的每一个方面。而舒同如此高度评价古贝春,则史上罕见。从本质意义上讲,与其说是对古贝春的赞美,不如说是对今天鲁酒文化的一种高度认同。
在这首诗中,第一句先摆出兰陵酒(李白曾有“兰陵美酒郁金香”),第二句点出古贝春的产地武城;第三句写品酒之感受:醇香甘洌,第四句由酒引申到运河文化。全诗由酒进入,由酒文化出门,对酒及酒文化的赞美溢于言表。
写这幅字的时候,他的书法艺术风格已经完全成熟,达到了其艺术的巅峰:整体以典型的行草写就,字字端正大方、潇洒灵动;笔笔浑厚沉稳、骨力雄健;笔画、线条挥写自如、流畅自然;全幅充溢着深厚的传统功力和生机勃勃的现代意识。书法中有诗意,诗作中显书风;酒中文化,诗中韵味,书法奥妙。这便是这幅书法之三味。
一代书法巨匠舒同先生,为武城酒厂留下了大量真迹墨宝,这对于打造 “古贝春”品牌形象,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他对古贝春酒厂又有什么索取呢?没要过一分钱,没吃过一顿饭,张子文每次带去的两箱古贝春酒,都是勉强收下。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书画市场空前火爆,舒同的字从 “尺字三千”被炒到 “一字千金”,但他严正声明,他的字 “绝不当商品出售,可输入电脑让人民群众随便使用”。真如吴祖光先生对他的评价:“人品无瑕清如玉,墨宝有价淡似仙。”
现在,每当 “古贝春”三个雍容宽博、苍劲厚重的舒体大字,从酒瓶上、酒盒上、酒箱上以及广告媒体上熠熠生辉映入人们眼帘的时候,有谁不顿生圆柔飘逸的美感和阳刚矫健的力量呢?
(您对本文有何看法,可通过新浪微博@华夏酒报进行讨论。)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闫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