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黄河、长江、辽河流域曾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三个重要源头。然而,在历史长河中,唯有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薪火相传、强势扩张,一直演进到今天,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文化形态。
中国酒文化与华夏文化同步萌生,相互影响。从敬畏天地和祖先的祭祀文化,到唐风宋韵的诗酒风雅,再到飞入寻常百姓人家,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中,随处飘散着美酒的清香。倘若我们把酒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去阅读整部中国历史,就会发现,酒几乎无处不在,漫漶在每时每刻的历史进程中。
文明溯源,华夏酒源
中国白酒的起源与农耕文明紧密相连,最基本的条件是谷物的丰富和酿酒器具的出现。
8000年前的伏羲时代,先民们有过一次历时2000多年的大迁徙,他们经陕西的渭河谷地、山西的汾河谷地到达河北,在沿途播撒下史前文明的火种,仅存于上述地区的小口尖底瓮就是那个时代的典型标志。
7000年前的炎帝时代,神农氏部落在羊头山周边开启了华夏民族的农耕文明。山西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农作物标本说明,至少在七八千年以前,山西先民已经开始种植粟、黍、稷等旱作谷物。
两种文化的碰撞、融合,催生了酒的发明、发展。
1982年,杏花村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仰韶、龙山、夏商文化时期的酒器、酒具,最为典型的也是小口尖底瓮,它曾经被误认为是一种汲水的器皿,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证实,它是中国最早的一种酿酒器具和礼器。
在杏花村这片土地上,先民们第一次把蒸熟的谷物放进小口尖底瓮,经验的灵光和创新的智慧,酿造出中国谷物酒的第一缕清香。
就在中国谷物酒出现的那一刻,它便进入了华夏先民的精神领域。甲骨文和金文的“酉、酋、尊”等,都表达了美酒所具有的精神含义。小口尖底瓮的象形字“酉”,表达了谷物成熟可以用来酿酒。“酋”,是祭酒的官员,也是族群的首领。“尊”表达的是两手高举小口尖底瓮进行祭祀,更表达着地位和身份。事实上,酒在史前文明中,有着特殊的崇高地位。
杏花村文化遗址证实了仰韶文化时期谷物酿酒已经存在,这也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酿酒遗存。这个考古发现,为中国酒文化的起源找到了实物证据,也掀开了中国酒史的神秘面纱。
酒礼文化,民族精神
4000年前的大洪荒时期,华夏先民在汾河两岸的丘陵地带,不断演进发展。尧舜禹时代,山西开始孕育中国最早的国家。大禹的儿子在山西夏县建立夏朝之后,夏商周三代的政治中心都在黄河中游,酒文化也在这里一脉传承。
殷商王朝,华夏先民探索和发明了酒曲酿酒的技术,这是人类酿酒史上划时代的技术革命。酒曲的发明和应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将霉菌和酵母菌应用于酿酒生产的国家。
《礼记》记载了三千年前,黄河流域的酿酒技术规范, “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
成书于周代的《易经》中,酒被赋予了神圣、美德、诚信、正大光明等精神含义。《易经》中孚卦“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共靡之”更是把美酒赋予了沟通、共鸣、分享的美好含义。
《诗经》中记载的“显父饯之,清酒百壶……韩侯取妻,汾王之甥”。讲述了2800年前,周武王的小儿子韩侯在汾水河畔用百壶清酒举行迎亲婚宴的故事。
《左传》对古代政治文明作了更为精辟的总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敬畏天地和祖先的祭祀文化,赋予了酒神圣的含义,祭祀背后则是通过庄严的仪式来强化族群的凝聚力,实现国防安全。
商周两朝,酒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更是被提升到礼仪制度的层面。“无酒不成礼”的礼仪制度,在此后的两千多年,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