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伊力特实业股份包装流水线,自动洗瓶机、灌装机、压盖机、链道……
如今,很多工序都实现了现代化。可谁知道建厂初期,包装工序都是手工作业,辛苦自不待言。
冬天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包装班的班长就要早早起床,先到包装工房把用于洗瓶的热水烧上,再把贴商标用的浆糊打好,为的是不影响正式上班后包酒的速度和质量。
建厂初期,包装用的都是回收瓶子,有食油瓶、酱油瓶、醋瓶、旧酒瓶等文章来源华夏酒报等,五花八门。回收来的旧瓶子,都整齐地装在大麻袋里,每个麻袋的瓶子重约50公斤,全靠包装女工们一袋袋背到工房。有些女工的体重还没有一麻袋瓶子的重量,也一样要背瓶子。
在洗瓶前先要把回收瓶挑捡一遍,去掉那些颜色不同、容量不一和无法清洗的旧瓶子,再把挑选出来的好瓶子放在水中浸泡,不但要清洗掉瓶子外表的污渍、废旧商标、颈花和瓶口的锈斑等等,而且必须去除瓶内的残渍、异物和异味,以免破坏酒的口感和质量。
由于热水有限,许多时候只能用冰冷的凉水来冲瓶子。瓶子因为良莠不齐,在清洗过程中经常出现破碎的情况,洗瓶女工手被划伤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女工们对此已经见怪不怪了,把划伤的地方用酒消消毒,就继续投入到工作中。但凡是包装女工,几乎没有一个人的手上不留下疤痕。
瓶子经过3至5遍的清洗,控干水分后,摆在灌酒台上,灌酒用的是胶皮管,灌酒人往往要掌控两到三条胶皮管,每灌够一瓶,就要快速将胶管掐住,提起,插入另一空瓶。这一系列动作必须眼疾手快,动作麻利,以免跑酒,酒的容量全靠人工掌控,必须保持基本一致。
一般来说,每个班次都会挑选动作娴熟的老手来进行灌酒操作,一个班次下来,灌酒女工的手会被酒液浸泡得通红、肿胀,像极了冻过的胡萝卜。
灌好的酒从灌酒台被移到压盖处,女工们会把铁皮制成的酒盖一个个盖在酒瓶口,压盖女工会用老式的脚踩压盖机,逐一将瓶盖封紧封实。
压盖时力量掌控必须适当,用力过轻,盖子压不紧,会出现漏酒渗酒现象;用力过重,会把瓶身压碎,不但伤人,而且造成白酒的浪费。
酒瓶盖压好后,再将酒瓶移至贴标处,贴标女工会将刷好浆糊的商标和颈花,精心贴在瓶身上,待浆糊晾干后,再将酒瓶小心装入箱内。
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年代里,包装女工们除正常上班外,还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业余劳动:捡包谷杆、割芦苇、背稻草或麦草等等,每个人都有定量的任务,而且必须在规定的业余时间内完成。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大家仿佛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儿,无论干什么都积极踊跃,你追我赶,生怕落在别人后头。规定50公斤的任务,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超额完成,而且都暗暗卯足了劲,勇争第一:你完成105公斤,那我就非得完成110公斤!
那时候表彰先进的奖品,是那种用皱纹纸扎的硕大的红花。对戴上红花的人,大家都会流露出羡慕、敬佩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