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是一位绍兴籍的开国总理,他虽生于江苏淮安,但原籍绍兴山阴,世居绍兴城内保佑桥百岁堂,他自己曾多次说:“我是绍兴人。”作为一个绍兴人,周恩来对家乡的绍兴酒充满自豪和由衷的喜爱,并一直关心和支持着绍兴酒的发展。
许多人都知道绍兴酒是国宴酒,但到底是什么时候入驻钓鱼台国宾馆的?怎样参与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的?国宴酒的配方又是谁制造的?多数人并不知道。近日,笔者采访了曾任绍兴酿酒总公司党委书记的刘金柱,听他细述国宴酒背后的不凡往事。
我给周总理送国宴酒
刘老说,建国初期,国家建设百业待兴,绍兴酒也同样,当时数量少、存放时间不长、品味未臻理想。为了发展和保护绍兴酒越陈越香的特色,1952年,时任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就指示有关部门拨款改善绍兴酒生产的厂房设备,建造一座国宴酒的专用仓库。
根据周总理的这一指示,1955年由外交部、商业部、轻工业部、浙江省联合拨款188万元,给当时的地方国营绍兴酒厂(中国绍兴黄酒集团雏形)、云集酒厂(浙江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翻建厂房,更新设备,并建造了可以存放2500千升的优质绍兴酒的中央仓库,为绍兴酒的产量和质量更上一层楼,奠定了发展基础。
“绍兴酒中央仓库是周总理的命令,1956年开始建造,1957年完工,还请了一个姓孟的工程师。当时,苏联的一个女科学家还来到酒厂参观,品尝了绍兴酒,赞扬这个酒好。这位科学家说,要是在苏联的话,起码得有20个专家来研究。”85岁高龄的刘老说。
其后,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又在广州召开的制定12年科学规划会议上,批准将《绍兴酒总结与提高》项目列入“国家12年科学规划”。刘老回忆说,周总理当时这样做除了重视民族产业外,可能还考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的庆典用酒。
1958年夏季,周总理考虑到建国十周年大庆时将邀请外国政要来华,便向毛主席提出兴建一座有中国特色的高级国宾馆的建议。毛主席同意后,外交部几经挑选,最后选定了钓鱼台为建国宾馆的地址。
195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如期举行,前苏联的赫鲁晓夫、朝鲜的金日成、越南的胡志明、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等12个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均率团参加,住进了钓鱼台国宾馆。
“建国十周年庆典当然需要国宴酒。”刘老说。当时的绍兴酿酒公司就精心挑选了500坛23公斤装的大坛酒送钓鱼台国宾馆,这500坛酒中大多是加饭酒,元红、善酿、香雪也有一部分。刘老派四个人跟随前往,由时任党委副书记沈锡荣带队,三个车间主任陈阿木、王宝寿、肖五四一起前往,在北京一待就是20多天。这三个车间主任都是做黄酒的行家里手,技术相当过硬。当时的分工是:由王宝寿、肖五四负责开坛、过滤,陈阿木负责品尝、勾兑。当时绍兴酒尚没有瓶装酒,都要用大坛酒现场勾兑出来。陈阿木在绍兴酒业里评酒是头块牌子,嘴巴非常厉害,管理也特别棒,从原料糯米进厂、浸米、蒸饭、开耙发酵……一道道工序,通过他管理,一般不会出现问题。
后来,据当时的钓鱼台国宾馆翟荫棠馆长(也是中央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局长)介绍,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非常隆重,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欢迎宴会上,第一杯酒就是绍兴加饭酒。
刘老说,用大坛酒上国宴,毕竟勾兑调配太麻烦,前后风味难以一致。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改用山东坛(一种小陶坛,3.25斤装,用以贮酒非常适宜,又越陈越香)灌装老酒,供应北京钓鱼台国宾馆。
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出口日本的黄酒用玻璃瓶装,绍兴酿酒总公司上了一条半自动的灌装流水线。1982年起,决定国宴酒用玻璃瓶灌装。当时因陈阿木年事已高,就请汪坤林师傅调配出国宴酒配方。从基酒的选取、勾兑到口味的调配,汪坤林师傅不敢有丝毫马虎,反复研制,调配出几种品种,请公司专家品评后,选取了一款作为国宴酒的配方。
当时还专门为这款国宴酒设计了漂亮的外包装,一盒装二瓶酒,每瓶酒的容量是640ml,外包装写着“国宴专用陈年绍兴老酒”,由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监制,专供北京钓鱼台。外包装上没有标明年份,但配方所用基酒就是十年陈酒。1986年,这款酒参加法国巴黎第十二届国际食品博览会获金奖。据说评委们对这酒的香气评价很高,这酒倒杯子里,放一夜后,再晃一晃,香气还是十分浓郁。
1988年,中央有关部门对礼宾工作进行改革,按照国际惯例,国宴不上烈性酒,只上低度、营养的绍兴加饭酒和葡萄酒。这项改革,首次正式付诸实施是在当年8月2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欢迎日本首相竹下登访华的国宴上。
刘老说,其实,绍兴酒作为国宴用酒,并不是从1988年开始的,而是从1959年钓鱼台国宾馆建馆开始的。刘老还向笔者出示了钓鱼台国宾馆曾专门致函表示感谢的公函。
绍兴市酿酒总公司:
贵公司生产的“古越龙山牌”加饭酒、花雕坛酒,自我馆五九年建馆以来,在各种宴会、国宴上专用,得到了来馆宾客及有关领导人的赞赏,对于贵公司给予我馆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钓鱼台国宾馆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十四日
周总理曾创作《戒酒歌》 周总理善于外交,其外交风采和酒量被众所周知的,但周总理是个严于律己的人,这里有二则“戒酒”故事,仍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则故事是:1931年12月初,时任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纪检主任的周恩来,深入到中央苏区偏远县乡做社会调查研究。一天,周恩来在闽赣边界的群众演唱会上听到一首《喝酒歌》。其歌词是:
高山岽上一根绳,女不酿酒莫嫁人,积得糙米三五石,巧造烈浆布迷阵;
高山岽上一棵松,男不喝酒非英雄,几盅几杯不算会,三瓶五瓶不醉翁……
当时,周恩来十分欣赏其民间艺术风采,并为之喝彩鼓掌。可是晚上见到几处聚众酗酒的情况,马上召集当地苏维埃干部,开了一个特别紧急会议。他说,他本人陶醉于《喝酒歌》中的诗情画意,却坚决反对酗酒的陋习。特别是我们的干部,若也如此这般,一定会耽误大事。
区苏维埃主席陆铁雄建议“立法止酒”。周恩来却说:喝酒是不犯法的。凭行政命令压制,绝对行不通。还是应该干部带头,开展群众自己管束自己的宣传活动。后在毛主席的建议下,周恩来创作了《戒酒歌》:
哎呀哩——
劝郎哥,认真听,陈旧观念要肃清;酒性烈,不可贪,害人害己伤性命。
劝郎哥,要留心,眷恋酒碗尽丢人;立大志,作好汉,莫作酒鬼误子孙。
劝郎哥,要冷静,贪杯有碍事业兴;肯悔过,有法救,红军纪律最严明。
劝郎哥,下决心,严重局面要认清;为国家,爱人民,明朝迎接世太平。
时过80多年,周恩来的《戒酒歌》今天读来,仍倍感亲切。
第二则是: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的王殊的《重温周总理谈喝酒》一文中,“喝酒自律”的故事:
建国初期,周总理看到个别外交官喝酒过量造成不良影响的报告后,严厉批评了这些外交官,并且做出了外交外事人员喝酒不准超过本人酒量的三分之一的规定,通报国内外各部门切实执行。
&nb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sp; 王殊曾多次听周恩来讲喝酒不能过量的话。1950年初,周恩来到莫斯科谈判和签订条约。当时,毛主席已在莫斯科。斯大林常在半夜过后打电话来,请毛主席和他过去。开始主席和他以为要讨论什么事,去后才知道是喝酒。大餐桌上摆了很多的酒,食品也很丰富。参加者是一些领导,也不谈什么事,就是喝酒说闲话,喝到天亮才醉醺醺地回家睡觉。周总理说:“这样喝酒,不但伤身体,而且影响工作。我们不管哪一级领导,喝酒都要自律,而且做下级的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领导,让他们少喝酒,更不能喝醉酒。”
王殊还在一次小会上看到周总理严厉批评一个外交官,给一个驻华使馆的外交官劝酒,导致后者喝多,开车回使馆时出了车祸,还伤了路人。周总理生气地说,这是严重违反外交纪律的。以后一律不准劝酒,包括外国人和中国人在内。他还说:“我们的同志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劝酒,灌酒,还比谁喝得多,不少同志身体喝坏了。而且,不但给中国人劝酒,还给外国人劝酒,造成有的外国人开车回去出了车祸,影响很坏。”
现在,很多人都有了汽车,酒驾闯祸的事件就大大增加了。因此,重温周总理当年喝酒要自律的讲话和所做的各种喝酒的规定,仍有现实意义。
(您对本文有何看法,可通过新浪微博@华夏酒报进行讨论。)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闫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