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名“断片”,其性之烈,令人惊悚。一罐“四洛克”相当于“一瓶高度啤酒+红牛+人工色素+人工香料”,饮用达到一定量后,就会刺激中枢神经,严重时,甚至使饮用者产生幻觉。特别具有迷惑性的是,这种酒喝起来像果汁,许多酒量不好的人容易被其口感所蒙蔽,在没有戒备的情况下,喝完之后完全失去意识。南京警方就曾发布过这样的案例,四位女生喝完该饮料后失去意识,遭人抢包而浑然不觉,所幸旁人报警而逃过一劫。
更让人担忧的是,“四洛克”不仅酒性烈得惊人,而且大部分销售的商品来源不明,市场乱象丛生。报道显示,市面上“四洛克”酒的消费量远超正常进口量,而且大部分商品并没有贴上中文标签。这说明,市场上大部分在售“四洛克”为非正规渠道进口,甚至属于假冒商品。
其实,在原产地美国,因饮酒引发多起恶性事件,“四洛克”生产厂家曾被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多次警告,该国20多个州随之对其实施禁售。但由于酒水、饮料不属于特殊食品,进口“四洛克”不受限制,它才得以在国内市场通行无阻。毫无疑问,一种副作用明显的饮料,在国外因臭名昭着而被禁,却能在国内市场上大行其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监管的缺位和滞后。尤其是一些商品没有中文标签,依然能在市场上销售;某些淘宝页面显示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无法显示相关宝贝”,而多数商铺仍在正常销售等,都说明相关部门显然并没有注意到这种新流行的产品,至少没有重视对它的日常监管。
毋庸讳言,所谓“断片酒”还是个新鲜事物,而且首先在网络世界口口相传成为“网红”,流行于年轻人当中,这让它的走红带有一定的隐蔽性,也使它容易逃脱监管。然而,网络并非法外之地,更不应该是我们放松监管的托词。对能带来严重副作用,且来源不明的“断片酒”,监管尤其不能“断片”。若对之疏于监管,则无异于纵容其为害。更进一步说,对一些在网络兴起的新产品,监管更需要创新手段、及时跟进,一旦出现不好的苗头,就要死死盯住、牢牢管住。切勿等到它已经形成影响、并向线下市场大规模渗透融合时,再出手治理。那样不仅治理难度大增,社会也将为市场乱象付出一系列惨痛的代价。
从网络世界兴起,渐向线下市场渗透,“断片酒”的问题才刚刚露出点苗头,只要监管得当,纵然它有再多霸气、恶俗的别称,也并不可怕,怕的是监管的“断片”,即对新事物失去意识。因此,我们唿吁相关监管部门及时跟进,从线上和线下两个市场,重点对商品及服务提供者是否具备相关资质、来源是否正规等方面开展日常监管,并及时向消费者进行风险提示。还需要提醒的是,年轻人在追求新鲜事物、寻求刺激的同时,请不要拿自己的健康和安全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