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隔48天后的2015年10月22日,四川省建川博物馆联合多家单位组成的52人小分队,通过大量收集后,终于将沉睡了72年的“驼峰航线”美军飞行员遗骸移交给了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
五粮液醉美飞虎队
1941年,中国正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日军切断了从中国香港、越南、缅甸至中国的船舶、铁路和公路运输;苏联忙于卫国战争,致使经过新疆的进出口通道名存实亡,中国无法进口战争所需的物资。抗日战争陷入了最艰难的困境。
应中国政府的要求,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下令,不惜任何代价,开通到中国的路线。由此,历史上著名的“驼峰”航线应运而生。这条航线不仅成为战时供应中国军事物资的惟一一条补给线路,而且还成就了一段飞虎队与五粮液美酒的传奇故事。
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后,加紧在内地各重要城市修建机场,经过勘察试飞,当时的航线只能从印度的萨地亚、汀江、缅甸的密支那至中国的昆明、宜宾、泸州、重庆。“驼峰”航线即成为当时供应中国军事物资的唯一补给线。为保护补给线和轰炸日本本土,美国援华空军司令陈纳德将军麾下的美军原第十四航空队、美军第十航空队及第二十航空队来华参战。
于是,就在离宜宾城15公里的菜坝上修建了一个简易机场。美国克莱尔·李·陈纳德(Claire Lee Chennault)中将下属的空军中队首批到达宜宾机场,开始向中国大西南运输援华作战物资。
美国空军飞行员在宜宾城里住久了,发现有三种最适合口味的特产:一是五粮液,二是宜宾糟蛋,三是宜宾燃面。其中,五粮液当数最爱。飞行员们亲切地评价说:“喝完五粮液,嗝一涌上喉,就有一股舒畅无比的感觉,妙不可言!”
在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五粮液成为飞行员们平日里一份难得的享受。在向昆明输送战时物资的同时,飞行员们还将五粮液也带到了昆明,请上司和高级官员品尝。高级军官们十分喜欢,直翘大拇指称赞:“OK!OK!”于是,让飞行员每月都到宜宾采购五粮液。喝五粮液便成为美军将士们割舍不掉的嗜好。
在陈纳德中将的指挥下,1000多架运输机在“驼峰航线”上突破日军的封锁,向中国战场运送了80万吨战略物资,人员33477人,并在昆明和缅甸上空击落62架日机,一举改变了当时中国空军的颓势。兴奋的记者用“飞行中的猛虎”赞誉这些勇敢的“美国人”,以酒壮军威,庆功宴上,美国“飞虎队”勇敢的将士们拿出五粮液美酒,表达胜利的喜悦之情。
2005年,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一些年岁已高的飞虎队员专程来到宜宾,找寻曾经驻扎过的地方,并参观了五粮液集团,再次品尝了曾令他们难以割舍的五粮液酒。
岁月无情人有情,60多年过去了,飞虎队曾经的驻地已物是人非,但五粮液见证了那个时代,记录了那段中美合作抗战的历史佳话。
《兵临城下》演绎成的“五粮液笔会”
众所周知,电影《兵临城下》的原作者是著名作家白刃,白刃平生爱酒,爱到把一瓶五粮液带到了朝鲜战场上。
白刃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1918年出生的白刃,曾就读于厦门集美中学。14岁随叔父去菲律宾谋生,半工半读。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参加编辑《救亡月刊》。1937年从菲律宾回到延安,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参谋、新闻干事,《鲁南时报》总编辑,《战士报》主编,连政治指导员,丹东广播电台台长,滨海军区《民兵报》总编辑,《山东画报》副主编,新华社记者,中南军区编辑科长,四野文化部创作员,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总政治部创作员,长沙警备区顾问,解放军艺术学院研究员,专业作家。中国剧协理事,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和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名誉委员。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红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奖章,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白刃”这个名字,是在攻打白彦战斗中,亲历与日本鬼子拼刺刀而来的……
白刃身带的这瓶酒来历也不简单。这瓶五粮液酒是白刃的父亲给他的,其实白刃的父亲也舍不得喝,一直珍藏着,因为儿子要上朝鲜战场,就给了儿子壮胆。到了朝鲜战场,在白刃眼中,到处都是硝烟弥漫,白刃很久也舍不得喝。在临津江战役时,白刃对身边的战友说:“这是国宝,喝了它,就会虎虎生威。”
战友们听白刃这么一说,来劲了,白刃的战友们就像上甘岭的战友们喝水那样,将这瓶珍藏了不知多少年的五粮液酒分着喝完了。结果,真如白刃所说,虎虎生威、勇往直前,临津江战役获得全胜。
19世纪50年代,白刃从朝鲜战场上凯旋归来,在创作《兵临城下》时,喝了5瓶五粮液,终于完成了这部撼世之作。
《兵临城下》这部作品讲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孤守东北某城的国民党军队处于东北民主联军的包围之中。为了争取国民党非嫡系部队369师师长赵崇武起义,民主联军释放了被俘的赵崇武的亲信团长郑汉臣夫妇,并答应代为寻找他俩失散的孩子。郑汉臣深受感动。但他回到城里后,受到国民党嫡系部队203师的参谋长钱孝正的怀疑,使他十分反感。不久,郑太太被203师某连长所辱。消息传来,郑汉臣怒不可遏,欲与203师拼命,被赵崇武制止。民主联军姜部长以为郑汉臣送孩子为由,乔装前往369师驻地,力劝赵崇武认清形势,弃旧图新。赵崇武虽有起义之意,却无决心。这时,国民党军胡高参亲临孤城督战,当晚,钱孝正命令部下包围郑汉臣的家,准备逮捕姜部长和郑汉臣。但姜部长早已转移至赵崇武家,并连夜化装出城。胡高参命令369师担任突围主攻任务,203师执行破坏工厂和水电站计划。但369师突围时遭到民主联军迎头痛击,赵崇武负伤。民主联军向城内步步进逼,赵崇武深知大势已去,又看到蒋介石命令突围后将他铲除的密电,决定率部起义。他们逮捕了胡高参,击毙了钱孝正,203师被迫投降,孤城宣告解放。
后来,也就是1964年,这部长篇小说被著名导演林农拍摄成同名电影,成为红色经典电影。因此,可以说,是五粮液给了白刃以创作灵感。
1997年4月上旬,五粮液公司举办“中国当代作家笔会”,50多位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汇聚宜宾,白刃亲自参加了笔会,再次品尝到了神州神酒五粮液,对五粮液推崇备至。
情到兴浓时,吟诗一首:
巴山蜀水五粮液,
神州大地一枝花。
平生喜欢中国酒,
惟有此酒最堪夸。
不仅如此,还将他当时最新创作的抗战题材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赠送给时任五粮液集团公司董事长的王国春,以示对五粮液的无限钟情。
借五粮液醉美电影《兵临城下》之后,五粮液还于1997年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五粮液笔会”。
1997年4月26日至29日,五粮液与中国作家协会共同举办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粮液笔会”,时任四川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的马识途激情创作了《巴蜀美酒醉如春》,诗曰:“墨缘结玉钟,美酒酬骚人,无酒笔不遂,有酒诗如神,无酒剑不雄,有酒侠胆升,惟酒可以见真意,惟酒可以涤心尘……我不胜醉亦累觞,巴蜀美酒醉如春。”以酒的性格抒发了作家的友情,表示祝贺。
参加这次“五粮液笔会”的作家还有邓友梅、汪曾祺、韩静霆、白桦、丛维熙和以《天云山传奇》而名声遐迩的鲁彦周以及大书法家张旭等。
在4月26日的午宴上,邓友梅举着盛满五粮液的酒杯致祝酒词,高声赞道:“要度风华岁月,莫忘五粮液。”
5月1日上午,作家们参观了花园般的“十里酒城”后,78岁高龄的汪曾祺抑制不住内心激动,脱口而出道:“任尔通读四库书,不如一杯五粮液。”并在酒文化博览馆挥毫题写:“十里酒城,无边春色。”还用篆体题写了一首五言律诗:“长江江心水,分月归春瓮。五粮实新熟,禾香秋风送。醇酿之为醪,实乃天之供。至盛兴矣哉,朗吟酒德颂。”众人视之,笔力雄健,自成一体,大有宝刀不老之势。
在场的韩静霆师承大画家齐白石之大第子齐麟鹿,挥毫题七律诗一首:“五粮玉液六百秋,宜宾宜品又宜藏;西天王母宴群仙,云集诗仙与画狂。佳人闻香作醉舞。将军醉眼照剑光;我今酩酊天涯去,十年酒梦归三江。”
马识途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马识途与五粮液的情缘,应该从20世纪80年代说起。1982年,马识途创作了《学习会纪实》《好事》《五粮液奇遇记》等佳作,在《五粮液奇遇记》这部作品里,马识途用拟人化的眼光、口吻来观察叙述人间的关系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处世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