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喜公92岁“西行”时,村人几乎都来送别,并讨要“长寿饭”,说他是“有福气的长寿茶人”。
老喜公,姓黄,名瑞喜,生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从小随父做茶,青焙都精通,40来岁时村人就叫他“老喜公”了。大凡岩茶村中做茶之能手、且为人善者或长寿者,才能享此尊称。其时山中有礼满公、盛子公、志子公、建哉公、定子公、老五公、省公等等。
老喜公一辈子不知做了多少得意上品,也不知代茶行收了多少好茶。而最让他感到自豪的是1955年春茶采制时,他受崇安县政府选派,到泉州永春县传授乌龙茶制作技术。那是应对方的邀请而选派去的,同行的还有马头磊石寺和尚僧悟高(俗姓苏,别号盛子公,其主要是做焙)。专家受聘讲课传艺,则是常事;作为茶农享此待遇,就非寻常了。在武夷茶乡好似只此一回。
老喜公生前多次谈及此行。晚年时还提起这段“辉煌”往事,其中一段趣事他印象最深。他说:“盛子公是初次出远门,高兴的不得了。坐上南平往福州的轮船时,他放声大笑,旁人认为他是癫子;吃面条时,我告知他面中有肉丝时(他是吃斋的),他却说:‘没有呀!没有呀!’几下就把一碗面条吃光了,还连声说,‘好吃!好吃!’买了香蕉带皮就咬,人家笑他‘乡巴佬’,他也无所谓。我对他说,我们要学人家样,不要当傻瓜。”
老喜公和盛子公在一个大厂传授武夷山乌龙茶制作技艺。由于和当地人语言相通,技艺讲得通俗易懂,很受人尊重,大家也很开心,这段时间约二十来天。回来时,各人穿了一件印有“奖”字的汗衫,并获得奖金100元。
当时经办此事的县茶叶局副局长严孟荣曾对我说:“那是很高的奖金呀!当时的县委书记每月工资才106元。”
老喜公和盛子公的这段荣耀,在山中盛传了几十年,两位老人也常是引以自豪。
其实在历史上,永春茶和武夷山就有着亲密渊源。据《永春县志》载:清咸丰年间(1851~1861),永春仙溪乡郑世报父子在学得栽制武夷岩茶技术后,带回100株水仙茶苗种于仙溪鼎仙岩,按武夷岩茶制法,茶品深得乡人及华侨喜爱。此段记载说明,历史上武夷永春就以茶结缘,百年后老喜公等人又前往此处交流传艺,进一步密切了茶情,是件大好事,是值得记之一笔的。
在七八十年的做茶生涯中,山中所有的大厂都聘老喜公去做过青焙师。老喜公最为满意的,是给天心永乐禅寺茶厂做青,因为它不但是山中第一大厂,而且大红袍归该厂所有和制作。他常说,做大红袍时,当家和尚常到茶厂观看,对青焙师特别客气,自然大家整个做茶的过程也是格外认真小心。记得有次我们兄弟去看他时,青间门口有当兵持枪站岗,见到我们时他非常严肃,不让我们进青间,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了大红袍的珍贵和神圣了。
每年春茶“下山”回家后,老喜公总和家人讲起得到老板、包头奖赏的情景,但是偶尔也会叹息,我们想,可能是哪泡茶做的不满意吧。
老喜公家族与武夷岩茶结缘时间很长。他的那套《黄氏宗谱》载,他的祖地江夏,先祖迁徙福建邵武和平,九世峭山公后裔散居八闽,老喜公的祖先那支落户于永春亭上(现名:呈祥)村。清康熙元年(1662),移民时迁往江西上饶茶亭裴村。其太祖天木先公,幼年就随乡人“走福建”做茶,至老喜公时已历十代。此间老喜公做茶、管山、代收茶叶,当过青焙师、包头、小茶商……走遍了武夷各山各厂,打交道于各家茶行茶庄。有次我见到他支付给卖主的茶款,用的是金条和银元,卖者高兴,他也挂着笑容,可能是赚了一笔。老人“以田为产”积了一笔钱,就到原籍买田。但是其父去世时,他被人捉弄,大操大办,把田当了不少。
老喜公惜茶成性,凡见落在地上的茶青、干茶,总要俯身拾起。不管是单干时还是集体时,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从年轻到年老都是这样。这是对岩茶的珍重还是尊崇?我们也搞不懂。
有一年久下大雨,老喜公的一角茶山,连同三丛茶树崩塌溜到塝下,下层山主李孝元在采茶前早早插上山界。老喜公一怒之下把它拔了,插上自己的山界。虽然没有当面吵架,但是如此反复多次。后来在老喜妈的劝说下,老喜公“休战”,了却了这段新的“水金龟”产权公案。
老喜公爱喝点酒,但不喜欢自家的土酿,而是喜欢高度白酒,最好是能点着火的。他喝不多,一两为限。他说,只要“香一下”就行了。不过他烟瘾很大,不管什么烟都抽。没烟抽时,如生病似的,饭都不想吃,脸色很难看。这时“老喜妈”就会到邻居那里借烟来给他过瘾。
老喜公有8位结拜兄弟,都是岩上做茶弄茶的行家,其中有4位享有“公”字衔头。他们是喝过鸡血酒、发过誓言的,大家很珍重手足情,至老都没有冲突和反目过,可谓信守誓言。
老喜公年轻最经不起别人的夸奖,人家见到他袋子有点钱时,拉他上馆子炒盘,他也糊里精涂就范了,那时东西很便宜,一大盘炒猪杂才几角钱,我也沾了几次光。老喜妈知道了,要唠叨上一阵。因为其时家有六口,吃穿用度都靠她盘算,很不容易。她是个吃苦能干的农村妇女,邻里说她“算盘能打到站起来”,比喻她善于持家。
老喜公一生与茶结缘,其三个儿子也都懂茶、做茶,且都有茶山、茶厂,尤以第三子黄贤义规模最大,他的二子对武夷茶文化颇为兴趣,常写点茶文,还出过茶书。他的几个孙子对岩茶很钟情,特别是三孙黄圣亮做得一手好茶,是第一批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曾被一家公司聘为技术总监,总算家传有续。老喜公在天有知,也当欣慰!
走笔到此,当告各位读者,老喜公乃笔者先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