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华夏名茶 > 名茶名人 > 正文
没有陈德华,一般人还喝不上大红袍
来源:《华夏酒报》  2019-09-25 15:07 作者:郑黎明

在武夷山,提起陈德华,人们总愿意拿大红袍的外交故事来打比喻。甚至,有一种说法,假如没有陈德华,大多数人是喝不到大红袍的。因此,从业界到民间,大家都尊称他为“大红袍之父”。

“四两”拨千斤

关于大红袍,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故事,还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毛泽东主席送了他4两大红袍。

在这个故事中,收到大红袍的尼克松总统似乎有些不高兴,心里犯着嘀咕:“你国地大物博,瓷器丝绸哪样不是宝贝?就送我四两大红袍?太小气了吧!”

据说,机智的周恩来总理察觉到了尼克松的不良情绪,随即说到:“总统先生,主席把‘半壁江山’都送给您了!”

尼克松听了更加困惑不解:“咋回事?”

周恩来总理指着大红袍对尼克松说:“这武夷山的大红袍,一年产量就只有八两,主席送了您四两,正是‘半壁江山’呀!”

尼克松一听当即笑开了。

四两武夷山大红袍,就这样成就了大国外交的一段佳话。

读者朋友是不是觉得这故事太传奇了,大红袍虽说价格不菲,但在市面上也是很容易见到的,哪里来的“年产八两”的说法?大红袍要是如此珍贵,那咱老百姓平常喝的岂不是假货?事实上,当年作为国礼相赠的,是产自武夷山天心岩九龙窠岩壁上的那几棵母树大红袍。而市场常见的大红袍也是真的,只是并非出自母树罢了。

“大红袍之父”

很多人都说,没有陈德华,就没有现在的大红袍。“他对大红袍的贡献,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位制茶人。”

第一个无性繁殖培育成功“正本”大红袍茶树;第一个研制成功大红袍商品茶;第一个恢复传统武夷龙团凤饼紧压茶,制成大红袍茶砖;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代表性传承人……

不过,陈德华没有一点居功自傲,他的性格让人想到了大红袍,深沉、朴实,骨子里那股劲如同岩石一般,香而不溢。

陈老和大红袍的缘分,还要从55年前说起。1963年,陈德华从福安农校毕业,被分配到武夷山茶科所工作。1964年春,福建省茶科所来了两个人,其中一位正是陈德华熟悉的校友,此行的目的是“奉上级之命剪一点大红袍母树的穗条带回去作科研之用。”

陈德华陪同他们去了九龙窠。莽莽武夷山,仅存6株树龄逾350岁的原生大红袍茶树生于九龙窠的悬崖绝壁上,人莫能登,亦称“猴采茶”。几个人费了好大的劲才剪了两支。出于好奇,陈德华也想弄两穗自己种,但是被这位校友严辞拒绝:“没有上级的指示,任何人都不能动一片叶子。”

从那以后,陈德华对大红袍就难以忘怀。1985年,陈德华当上了茶叶所所长,在一次省里召开的茶业会议上,他又碰到了当年那位老校友。陈德华开玩笑似的说,“现在,你该可以给我一点大红袍了吧。”

这一次,校友很爽快地答应了,带他到茶树品种园里,从当年移栽的大红袍种树上,剪了5根穗条下来。陈德华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带回家栽培起来。或许是上天的眷顾,大红袍长得很好,不久就有了收获。

陈德华将这些茶叶制作成几斤成品茶,并配套设计一种香烟盒大小的外包装。就这样,第一批由陈德华亲手制作,挂着武夷山茶科所招牌的商品大红袍出现在茶叶市场上。如它的名字“大红袍”一般,一炮而红。

走进千家万户

不过,问题也随之出现:纯种大红袍产量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

陈德华想到了“拼配”,武夷山有许多茶,其中有些品种的质量并不亚于大红袍。比如肉桂,它的香气甚至比大红袍更浓郁;比如水仙,它的茶汤之醇厚,堪称岩茶第一。

陈德华想将肉桂、水仙及奇种等茶的优点综合起来,拼配成大红袍口味的好茶,试验很快就获得了成功。

用纯种大红袍与数种优质岩茶拼配出来的茶,香好汤好,岩韵感极强。与纯种大红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成为武夷岩茶中最有代表性的商品茶之一。就这样,大红袍走进了千家万户。

2006年6月,中国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是手工技艺中唯一的制茶工艺,陈德华被授予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枞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

如今,谈到大红袍制茶技艺传承时,陈德华有些担心大红袍制茶技艺“后继无人”。他说,传统的茶文化包含了制茶人与冲制者厚积薄发的功力,但是要传承下去,还需要更多的人一起下“工夫”。陈德华希望自己对于武夷山大红袍的那些贡献只是一个开创历史的序言,大红袍的美丽传说还将世代传承延续下去。

“长乐大红袍”

陈德华身在武夷,心系故乡。

身为福州长乐人,早在十几年前,陈德华就委托茶友林建志将他培育的几百株纯种大红袍以及武夷山其他珍贵品种茶苗移植在长乐泮野村的尖峰山上。如今,这些来自武夷山的茶树,已经开枝散叶,郁郁葱葱。

在长乐文联的支持下,林建志发起成立了长乐海丝茶文化研究中心,探索制茶技艺,制作出别具特色的“长乐大红袍”,目前,已得到业界的广泛好评。有空时,陈德华就踏上故土,兴致勃勃地登上尖峰山,看看茶树的长势,参加当地茶文化交流与茗茶品鉴会。

昔日,武夷山的茶叶要通过水路和陆路,历尽艰辛运到广州出口。五口通商后,闽茶出口中心转到福州,福州与汉口、九江并称中国三大茶市。当时,茶叶主要源自福州郊区及闽侯、长乐等地。千年贡茶“方山露芽”的产地就在长乐泮野村。

基于此,陈德华希望武夷茶在方山露芽的故乡大放异彩,期待长乐的海丝茶文化研究中心未来还能在武夷岩茶基础上有所创新,研制出“长乐金桂”等特色茗茶,让更多的爱茶人喝到品质优良的好茶。

编辑:施红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