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主要的计时方法有三种,一是现在所说的阳历,按照太阳的运行方式计算;二是回历,按照月亮的运行方法计算日子,所以经过几千年的变化他们的传统节日从冬天举行慢慢变成夏天举行;最后一种就是我们中国常说的农历,以月亮运行为核心,辅以二十四节气。清明节常在四月四日到五日之间,阳春三月,正是好日子,所以辛弃疾才说:“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
梨花落后清明
清明节祭祀扫墓的习俗相传起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效仿。而说起清明,最著名的当属杜牧那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过后就是多雨的“谷雨”,细雨蒙蒙的日子,总是会有哀思离绪不禁飘飞。面对逝情离殇、忌火食寒的清明时节,不妨小酌一杯,暖暖胃,也暖暖“离人“之心。宋代诗人王禹偁写过一首名为《清明》的诗,头两句就是“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好像清明节就是离不开酒与花,不然会过得索然无味。
历史上,唐以前重寒食,宋以后重清明。寒食节时,家家要禁烟火,只能吃预先做好的冷熟食。
传说这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功成隐退、抱树焚身的晋文公重臣介子推。一般从寒食禁火到清明起火,需要三天时间,而一连三天仅吃冷食是很不舒服的。寒食节虽禁火,但不禁酒,喝酒暖身之举便流传开来。据晋代陆翙《邺中记》载:“寒食三日作醴酪。”
自那时起,就有了寒食节制作饮用甜酒浆的习俗。唐代有不少诗人吟咏过寒食饮酒诗,“相劝一杯寒食酒”是赵嘏的诗句;“野寺一倾寒食酒”是张祎的诗句。而其中最为有名的是白居易的“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寒食枣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住,莺语和人诗”。
年年怆客心
我国自古就有以酒祭祀的传统,不仅仅因为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酒是难得的好东西,还因为酒以忘忧。若是家人安康,不妨小酌几杯,若是亲友逝去,当端起酒杯到庭院中去,邀月共饮,切将烦事抛开,就像亲友在世时一样,喝酒、赏花。清明节的忧和愁不是闲愁,而是实实在在有着来由。
从前总有一种困惑,就是清明节这样特殊的节气应该喝什么样的酒,方能应这样的光景。后来读到刘禹锡的一首词,“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盈杯。昭君村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直到今天,每逢清明,正是插秧播种的时节,许多奉节人会酿造米酒,散发出浓郁的芳香。
或许也可以以杏花入酒,杏花花期极短,大概只有十天,这样的特性不是正像我们的哀思么?不妨短短的,一年中总有这样几天,以带有形式感的礼仪,放肆地思念故人,让这些情感有处安放。
再者,中国独有的明清节,是以太阳和月亮的运行方式都考虑其中的独特历时推演出来的,杏花在清明节有着独特的含义。春末时节,梨花落尽,所以也有“一盏杏花酒,一地梨花殇”的说法。这样的细雨时节,只想放纵片刻,酿一杯杏花酒,与故人共享片刻。像《离别三种》中那样回忆:“你想起儿时在外公的屋后,和表哥们一起摸鱼,你总是最早看见,却又错手让它溜走的那一个。”
有人说:“故乡就像一杯摇碎的杏花酒,越陈酿故乡情愫越浓烈,而人们也始终不能放下这个情结,因为人们有共同的理由:故乡是人生最真挚的朋友,它会让你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永远不会感到孤单。”
(作者系《华夏酒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