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酒令,就是饮酒时所做的可分输赢的游戏,输了的人被罚饮酒。它是我国酒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作为中国人传统的饮酒方式,其内容包罗万象。在某种意义上说,酒令是一部小型的趣味文化百科全书。
何叔衡等编著的《古今酒令大观》把酒令分为字词令、诗语令、花鸟鱼虫令、骰令、拳令、通令、筹令等七类。而王守国在《酒文化中的中国人》一书中的见解,把酒令分为大众酒令和文人酒令两大类。大众酒令更具实用性,文人酒令更具艺术性。
酒令的出现可以追溯到酿酒初期。酒令除能助欢愉畅饮气氛和增添融洽友谊外,还是古代礼仪教化的方式之一,因此盛行于各个朝代,对酒令形式的记载也散见于文物典籍中。
不同时期的酒令
春秋战国时期:投壶
最古老持久的酒令当推投壶。投壶产生于春秋前,盛行于战国。《史记·滑稽列传》就记载有投壶盛况。今日在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岗汉画馆里,就有一副生动形象的投壶石刻图。
投壶之壶口广腹大,颈细长,内盛小豆因圆滑且极富弹性,往往使所投之矢弹出,矢的形态为一头齐一头尖,长度以“抉”(汉制,相当于13.3厘米)为单位,分五、七、九块,光线愈暗距离愈远,则所用之矢愈长。投壶始,司射(酒司令)确定壶之位置,然后宣示告知“胜饮不胜者”,即胜方罚输方饮酒,并奏“狸首”乐。
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觞曲水
魏晋时期,文人雅士喜袭古风,以至整日饮酒作乐,纵情山水,游心翰墨,作流觞曲水之举。这种高雅的酒令不仅是一种罚酒手段,而且被罚者还得作诗。
所谓“流觞曲水”,就是选择一风雅静僻所在,文人墨客按次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水的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啸吟或援翰做出诗来。
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当数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的兰亭修禊大会,大书法家王羲之与当朝名士41人于会稽山阴兰亭排遣感伤,抒展襟抱,诗篇荟萃成集由王羲之醉笔走龙蛇,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兰亭集序》。当然,在民间亦有将此简化成只饮酒不作诗的。
南北朝时期,除了“流觞曲水” 酒令外,继而又演化出呤诗应和,此种酒令文人墨客也十分喜爱,流行较盛。南方的士大夫在酒席上饮诗应和,迟者受罚,已成风气。
唐宋时期:藏钩、射覆
唐人饮酒必为令为佐欢。白居易诗曰:“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北宋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觥筹交错,起座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酒令繁衍到唐代,形式愈加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当时盛行“藏钩”“射覆”等几种。
“藏钩”也称“送钩”,简便易行。即甲方将“钩”或藏于手中或匿于手外,握成拳状让乙方猜度,猜错罚酒。这好比现在流行的“猜有无”一样。
“射覆”是先分队,也叫“分曹”,先让一方暗暗覆物于器皿下,让另一方猜。射就是猜或度量之意,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就精于此道,他在诗中写道:“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明清时期:拧酒令儿
明清两朝流行于鄙街俚巷别具特色的酒令当推“拧酒令儿”,即不倒翁。先拧着它旋转,一待停下来后,不倒翁的脸朝着谁就罚谁饮酒,粤人称“酒令公仔”。
妙趣横生的数字令
划拳,古称拇战、豁拳、猜拳。《胜饮篇》说:“唐蛊甫嵩手势酒令,五指与手掌指节有名,通呼五指曰五峰。则知豁拳之戏,其来已久。”明朝李曰华《六研斋笔记》载:“俗饮以手指屈伸相博,词之豁拳。”《金瓶梅》第四十三回载:“于是八个人猜枚饮酒。敬济道:‘你们休猜枚,大惊小怪的,惹后边听见。’”明朝王征襦著有《拇战谱》。清代流行的《列仙酒牌》,是大画家任渭长所绘,共48张,每张绘一位神仙,其中钟离权这张牌上写道:“举座拇战,好武者大觥。”《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写史湘云和贾宝玉“三、五乱叫,猜与拳来。那边尤氏和鸳鸯隔着席,也七、八乱叫,猜起拳来。”南社才子胡朴安所著《中华全国风俗志》中,更提到了猜拳的呼词:“他处行酒猜拳,必曰五魁、四喜、三星、七巧,山东济南每到灯火初明之际,商埠中之繁盛街市,恒闻极简单之数目呼声,自餐馆中传出。”这些呼词和现今使用的词语是一样的。
考察划拳的呼词,从零到十,多含有典故,而且均有吉祥祝福之意,说来饶有趣味。
今人划拳,多以“二好”开局,哥俩好,爷俩好,乃至姐俩好,娘俩好。“好”过之后,便攘臂挥掌,龙争虎斗抑或凤争鸡斗地大战起来,成串的呼词,随着指掌屈伸连珠炮般地传出,铿锵有力,煞是好听。
零:古今均呼“宝”。清人石玉 《三侠五义》第八十八回《枪鱼夺酒少弟拜元》写道:一人则叫了个“对手”,小侠艾虎伸一拳道:“元宝”。元宝初为钱币名,因唐时“开元通宝”被人误读作“开通元宝”而得名,唐、宋、元、明、清皆有名之元宝的钱币。我们通常所说的元宝是马蹄形的金银锭,而金元宝极少流通。中国人主张财不外露,恐怕“财多招忌损人”,故划拳行令时,握一大拳头,似将财宝死死攥住,口呼“宝不出!宝不露!”
一心:杜甫《高都护骢马行》有“与人一心成大功”句,表同心;《古诗十九首》:“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表专心。猜拳时,用来表示同心者饮,诚意者敬。
二郎:出自古代太平歌词《二郎劈山救母》。至今四川灌县民间尚流传二郎神杨戬担山压日的故事。该县城南有一狭长地带似扁担,另有大小两座山,传说即二叔当年遗物。
二仙(二圣):《西湖游览志余》说,宋朝杭州有一个“万回哥哥”,蓬头笑面,身着绿衣,左手擎鼓为“和”,左手执棒为“合”,称“和合之神”或“和合二仙”,“和合二圣”。他以棒击鼓,咚咚声震五岳,能擎人万里归来,与家人团圆。故民祀之。
三星:划拳呼词三星高照,一为福星,即天宫,所谓天官赐福者也;二为禄星,管人间钱财;三为南极老寿星,即我们常在年画、瓷器上见到的那位大脑门儿,白眉白须、扶杖倚鹿的慈祥老翁。被三星高照者,福禄寿皆至。
三元:古时读书人会考,乡试(省内大考)的头名为解元,会试(全国大考)的头名为会元,最后的殿试(皇帝于殿廷上亲自发卷)取头名为状元,乃天子门生。又,殿试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亦称三元。
三桃园:东汉末,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拜兄弟,共闯天下。
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此四件事历来被看作人生得意之喜事,古书上有此四句。
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南朝诗人谢灵运语)。
五魁:古时学子苦读《诗》、《书》、《礼》、《易》、《春秋》五种儒家经典著作,以求取功名,更希冀夺得魁首。明代以此五经取士,每经头一名即为该经魁首,故曰五经魁首。今人因不详其典而呼成“五斤魁首”,就不对了。
五子:登科五代窦禹钧教子有方,五个儿子仪、俨、侃、佩、僖相继高第。时人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五福:《尚书·洪范》说,人有五福,要格外珍惜。“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五曰考终命(行善而命善终)。”
六顺:“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左传·隐公三年》)
七巧:夏历七月初七夜,天上银柯灿灿,牛郎织女相会。人间妇女或对月穿针,或呈食品、献女红,以争奇斗巧,心中祝祷取胜,并希望天上织女暗中相助,故叫七巧。
八马:周穆王有八匹骏马:“一名绝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三名奔霄,夜行万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辉,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行十影;七名腾雾,乘云而奔;八名扶翼,身有肉翅。”周穆王是个不恤国事、肆意远游的浪荡天子,常驾八骏到处游玩。曾驰此八马至昆仑山与西王母相会,二人在瑶池上诗酒唱合。唐诗人李商隐曾赋诗《瑶池》以记其事:“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措辞委婉而寄托深沉。
八仙:即老翁张果老、少年蓝采和,将军钟离权、书生吕洞宾、贵人曹国舅、妇人何仙姑、少美者韩湘子、病丑者铁拐李,八仙事迹,古书《八仙庆寿》、《四游记》等皆有记载。还有一“醉中八仙”,是杜甫《饮中八仙歌》所述的贺知章、李逸、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和焦遂,此八人皆是唐时嗜酒豪放的诗坛名人。
八抬:“八抬你坐”,是今人划拳常用的呼词。古代的八抬大轿,乃极显贵之人所乘,平民不得僭越。《南史·齐宗室传》载,八抬大轿为当时天子所乘。
九州:我国古代将中原划为九个行政区:冀、奄,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一统,天下大同,乃圣贤之愿。酒词借同音,劝对方擎起酒盅,猛饮猛灌,龙吸鲸吞地痛饮。
久长(酒常):《史记》:“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酒友借此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