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华,著名茶人。在福建,在武夷山,提起他,无人不晓。
痴迷大红袍的他,从事武夷岩茶名枞品种的研究长达50多年,尤其对大红袍的剪枝繁育与制作技艺做出了决定性的杰出贡献,被评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代表性传承人。
研究发展肉桂品种
1963年,陈德华毕业了。
他从福建省福安农业专科学院学校的一名学生,成为武夷山市(原崇安县)茶叶公司一名工人。时值“大跃进”期间,崇安县茶叶研究所处于无人具体负责状态,陈德华便与同事重建茶科所。
一边动手整理荒芜一年多的旧房子,一边管理崇安县茶叶研究所留下的一块茶园。
1964年春,肉桂品种因品质优异,引起陈德华的注意。
9年后,陈德华用新育的肉桂苗,在新开垦的茶园和百花庄茶园里,种上了第一批肉桂茶苗,后逐年增加育苗的数量。
此后,肉桂品种成为了茶科所的第一大当家品牌。
如今,肉桂也已然是武夷岩茶主要的当家品种之一。而鲜为人知的是,目前武夷山所种植的肉桂,其种源几乎直接或者间接来源于崇安县茶叶研究所。
提起这段历史,陈德华说:“当时我是在茶科所工作,研究肉桂是我的分内之事,是我的本职工作,不能说我有多大的功劳。”
说到大红袍,他说,研发肉桂是本职工作,引回五株大红袍,开发商品大红袍,算是“狗咬耗子多管闲事”。因为那时候他已经离开茶研所,到星村镇政府上班一个多月了。
“大红袍之父”
故事起源于1964年春。
福建省茶科所来了两个人,其中一位正是陈德华熟悉的校友——谢庆祥。
此行,二人携单位介绍信,目的是“剪一点大红袍母树穗条,带回去作科研之用。”
随后,陈德华陪同他们去了九龙窠。
莽莽武夷山,仅存3株树龄逾350岁的原生大红袍茶树,但生于九龙窠的悬崖绝壁上,人登上很难,当地人形容为“猴采茶”,可见一斑。
几个人费了好大劲,剪得两根枝条。
出于好奇,陈德华也想弄些自己育种,但是被谢庆祥严辞拒绝:“没有上级的指示,任何人都不能动一片叶子。”
尽管没剪到枝,但从那以后,陈德华对大红袍就念念在心。
1984年,陈德华当上了市茶叶所所长,在应邀参加福建省茶叶科学研究所所庆50周年的会议上,陈德华碰到了黄修岩。
那时,陈德华在“御茶园”内已经种植了100多种武夷山名枞,但唯独没有大红袍。
陈德华向时任省研究所培育室主任的黄修岩提出,要弄些大红袍茶苗“回娘家”。
黄修岩很爽快地答应了,在陈德华要回崇安时,黄修岩“私下”将大红袍茶苗送到社口车站,交给他。
陈德华回忆,当时他发现大红袍的茶苗只有一种,共五株。
当时黄修岩解释说,根据初制比较鉴定,还是正本大红袍的品质较好。“只能给五株。”
陈德华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带回家栽培起来。
上天眷顾,这五株大红袍长得很好,不久就有了好收获。
不过,问题也随之出现:纯种大红袍产量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
陈德华想到了“拼配”,武夷山有许多茶,其中有些品种的质量并不亚于大红袍。比如肉桂,它的香气甚至比大红袍更浓郁;比如水仙,它的茶汤之醇厚,堪称岩茶第一。
陈德华想将肉桂、水仙及奇种等茶的优点综合起来,拼配成大红袍口味的好茶,试验很快就获得了成功。
用纯种大红袍与数种优质岩茶拼配出来的茶,香好汤好,岩韵感极强。与纯种大红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成为武夷岩茶中最有代表性的商品茶之一。
就这样,大红袍走进了千家万户。
2006年6月,中国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是手工技艺中唯一的制茶工艺,陈德华被授予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枞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
制大红袍紧压茶
虽年过七旬,陈德华却像一株老茶树一样,劲儿足,味儿香。
1997年退休后,本可以在家品茶论道,安享天年。可他却退而不休,继续奔忙在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线。
一生重实践勇于探索的陈德华,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大红袍产业的探索研究上。
陈德华第一个恢复传统武夷龙团凤饼紧压茶,制成大红袍茶砖,他将自己的这种做法,称为“退休后没事找事做”。
据史料记载,紧压茶最早的历史是三国魏张揖《广雅》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当时饼茶的饮用方法是:“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到了唐代,据陆羽《茶经》记述,饮用饼茶需先捣碎,然后入瓶中,注入开水烹煮,方可饮用,用的调料比三国时期更多。
紧压茶类经过压制后,比较紧密结实,增强了防潮性能,便于运输和贮藏。明代以前,我国饮用的团饼茶就是茶树鲜叶经蒸青、磨碎,用模子压制成型烘干而成的紧压茶。
到了明代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饼茶、团茶等紧压茶已为散茶所替代,茶叶用法亦由冲泡替代烹煮。
人们为追求茶的“本味”,“清饮”之风也逐渐代替了原先的“调饮”之习,使饮茶方法发生了一个大的转变。
陈德华第一次尝试将大红袍压制成茶砖,是1996年。经人推荐,陈德华到大理下关茶厂参观,参观结束回到武夷山后,他便开始了不断地摸索与反复试制,为了研制紧压茶,陈德华还狠下心来,花了9800百元,买了一个蒸压机。
第一款紧压茶面世后,起名“二条八两”。因为一条茶砖,重八两,这是为了配合广东人一次喝茶的分量。
如今,陈德华成立了武夷山爱德华实验茶场,成功设计制成了茶叶快速萎凋机,还首次推出适应武夷岩茶使用的整体式(连体)杀青机,广受好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在武夷山,陈德华已经与茶叶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