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解恼茶人鼻,非花非叶自是香。4月初的傍晚,武夷山夜色渐浓,露水渐重。屋外,是浓厚的黑,清凉的风;屋内,是暖黄的光,煮茶袅袅的烟。
武夷山留兰香生态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建平,性格爽朗大方,见夜深露重,便拿出了珍藏的大红袍茶砖来煮。
早年在武夷山有这么一个传统:在新房子建成之初,需在房梁两端,各挂上2袋茶叶,每袋20斤,共40斤。多为祈求丰收、吉祥之意。
当时武夷山的茶,还未细分出如今的许多品种,所有的茶统称为菜茶。
茶叶挂在房梁后,可不是就这么不管不问了。焙火过的茶,隔几年易反青,所以每隔一年,都需要再把茶取下来,重新焙火。
刘建平家的房子是1983年建成的,他告诉《国家名茶周刊》记者,直到近几年,才把那两袋茶取下,把它压制成砖,以供品尝与保存。
40斤的茶,共压制成200块茶砖,正面印了“1983 武夷岩茶”字样,背面是“大红袍”,每块重100克,可泡9泡茶。从茶砖上掰下一块,放入壶中,慢慢等待。很快,汤色变浓,弥漫出幽幽香气。
倒入杯中,先深吸一口气细闻,可闻到花香与淡淡的药香;再喝入口中细品,岁月的厚重感在舌尖漫开,不仅有岩茶的岩骨花香韵,还有类似普洱般的醇厚口感,妙不可言。
几杯茶下肚,顿时便觉得暖和了起来,仿佛周身的寒气都被驱散开来。
刘建平告诉《国家名茶周刊》记者,这款茶在壶中煮的越久,药味会越发浓厚。茶越老,茶多酚的含量也就越多,像这种老茶不仅好喝,还有药用功效,如暖胃、消食等。老茶十分耐煮,一小块茶砖,可够喝上一整天的。
历经35年光阴的茶,如今只剩下了几块。这些茶要么送朋友,要么就是有客人来时就喝掉了。
“茶,本来就是用来喝的嘛!”刘建平笑道,每天夜里,店里都会有南来北往的客人,相逢是缘,以茶会友,自然少不了佳茗。
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须环节,是和柴米油盐处在同一地位的生活用品。所以刘建平认为,茶叶的质量必须安全。
武夷山星村镇黄村前怀有一片大茶园,它的主人就是刘建平。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土壤含砂砾量较多,达24.83%~29.47%,土层较厚、土壤疏松、孔隙度50%左右,土壤通气性好,有利于排水,且岩谷陡崖,夏季日照短,每天日照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冬挡冷风,谷底渗水细流,周围植被条件好,形成独特的正岩茶的“茶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惜环境如金的刘建平告诉《国家名茶周刊》记者,武夷山的山水,是有灵气的。正是这股灵气,武夷山的茶叶才会这么好喝。
好的茶叶的背后,是精湛的制茶工艺。六大茶类中,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最为复杂,工序最多。刘建平出生于茶叶世家,祖祖辈辈的制茶经验代代相传,从小就耳濡目染,如今已有了自己的一套经验方法。
岩茶,最为要紧的工序是焙火。火候的掌控,直接决定了茶叶最后的品质。首先,不同的气温、茶叶,对火的温度、时间的要求都不相同,要判断每款茶适合什么样的火候,把火候控制得恰到好处,让茶叶吃透火,却又不至于焙焦,含水性和活性也都刚刚好,这需要长年累月的经验。
对于岩茶的品质判断,刘建平摸索出了一套理论:眼观其色,手摸其干,鼻闻其香,口尝其味。
好的岩茶,汤色清亮,呈金黄色或橙黄色,味道甜中带香,回甘后,口有余香,有“岩骨花香”之韵味。
这些,在一盏一盏的茶水里均已应验。“九泡有余香、十二泡有余味”,的确不虚。
桌上的茶,温度刚刚好,品一口,便觉满室生香。这样的情景,不光在刘建平的茶室。
夜里,在武夷山的大街小巷,家家茶馆掌灯,户户茶香弥漫。武夷山上空,茶香氤氲,好不惬意。
真是“非花非叶自是香”,如此,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