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俗称酒精,进入人体内后会分解成乙醛,后者在人体内存在过多会产生危害。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领衔的团队让小鼠摄入酒精,分析乙醛带来的基因损伤。
研究人员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的报告结果显示,乙醛会导致小鼠血液干细胞DNA双链断裂。虽然部分DNA断裂随后被修复,但残留损伤仍影响广泛,包括某些区域被删除、染色体重排等。
报告主要作者、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科坦·帕特尔教授说,一些癌症的发生就是因为干细胞DNA受损,尽管一些损伤是偶然发生,但“我们的研究显示饮酒会增加这类损伤发生的风险”。
团队还发现,人体内通常情况下有两道防线能抵御酒精带来的危害。其中一个是专职降解乙醛的乙醛脱氢酶2。然而有大量人群,要么体内缺乏这种酶,要么这种酶产生变异无法降解乙醛,他们喝酒后随着体内乙醛水平上升,会产生脸红反应并感觉难受。团队在实验中也发现,比起正常小鼠,没有这种酶的小鼠若摄入酒精,会出现更严重的干细胞DNA损伤。
第二道防线则是体内的DNA修复系统,能够在多数情况下修复不同类型的DNA损伤,但这些系统并不总能正常发挥作用,一些人体内会出现变异,这意味着他们的细胞就无法有效开展修复。
帕特尔说,这两道防线并不完美,即便那些体内防护机制完好无缺的人,酒精仍有可能通过不同方式引发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