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时的记忆开始,咱们湖南人爱吃辣椒,当然更喜欢饮酒。辣椒和酒,代表了湖南人的性格特征:热情、耿直、不怕苦、不怕难、不怕死、不怕拼。无论“湘资沅澧”、抑或“洞庭湘西”,勤劳勇敢的湖湘大地,快意恩仇之余,自然“爽直饮酒”。
先说永州人喝酒,有菜行,无菜亦可,喝酒不用杯,而是用碗。把吃饭的碗摆在桌子上,一阵儿排开,拿出最好的珍藏佳酿,先喝三碗,叫作“三羊开泰”。再喝六碗,叫做“六六大顺”;再喝九碗,叫做“天长地久”。一轮结束,无妨再来第二轮。那阵势、那气派,叫人看了直伸舌头、干摇脑壳……
岳阳人和安乡人喝酒,因为地处八百里洞庭潮湿地域,一为驱水寒,二为散湿毒,比较流行喝早酒的习惯,几乎一日三餐都要喝酒。早晨起床,一碟凉菜,三两米粉,再来几杯白酒,感觉妙不可言。不会喝酒的外来朋友往往感觉不可思议。
沅江下游,常德市民喝酒,颇有富裕之地的小资情结,尤其是品尝武陵酒或德山大曲时,以本地钵菜最为相得。本地钵菜是“德味”,本地小酒便是“德酒”。
“炖钵炉子鼓嘎嘎,不愿朝中做驸马”,这句当地民间谚语充分反映了炖钵子菜在常德人心目中的地位和特色。在常德人看来,没有炖钵炉子是不成宴席的,无论是滴水成冰的严冬,还是骄阳似火的盛夏,常德人的餐桌上都有鼓嘎作响、热气腾腾的炖钵炉子。冬季炉火熊熊,钵内热气腾腾、香气四溢,驱尽了严冬的寒气。哪怕烈日炎炎的盛夏,常德人的甑钵炉子照样也炖得热火朝天,再配上酱香武陵酒或德山大曲,两杯下肚,食者大汗一出,酣畅淋漓,胃口大开。
邵阳人喝酒,亦不用菜,一瓶邵大(邵阳大曲),老少皆宜,二三好友,几片猪血豆腐丸子就满足了。没有猪血豆腐丸子,一碟剁辣椒就可以了。或者拿几只青辣椒,放在柴火灶里煨一下,拍拍灰尘,放进碗里,加点盐,用刀把辣子擂一擂,就可以下酒了。
最值得一提的自然是神秘的湘西。整个“大湘西”,山同脉,水同源,民通俗,风土叠加,性情淳朴,民俗相近。湘西汉子们从来不会遮遮掩掩,爱恨情仇全都写在脸上,喜欢你是进门三碗酒,厌恶一个人也是平地一声雷,好客和热情到让你不忍拒绝。湘西妹子从来敢爱敢恨,你若不离,她必生死相依,对外泼辣敢为,对内温柔体贴。
常年居住在深山老林的山里人,淳朴简单,平日里都喜欢喝自酿的的苞谷烧、高粱酒。山民若有事出门,必先饮酒,一来驱寒逐疲,二来壮胆辟邪。他们把酒装在竹筒里,把竹筒挂在身上,随地随喝。劳作累了,喝上一口,面对大山吼一嗓子,疲劳就消失了。尤其大雪封山,出门打猎,酒便成了御寒的必须品。携酒一壶,奔波于陇上高坡,穿梭于山涧丛林。怕是苗家拜祈的三十六堂鬼、七十二路神,如傩神、龙神、雷神、土地神、山神、五谷鬼、山神、五谷鬼、麻阳鬼、高坡鬼等辈,都愿与之同饮。
贵客临门,湘西的苗人们搬出自家酿造的米酒,热情接待客人,于是便有了拦门酒、进门酒、敬客酒、送客酒、出寨酒。婆姨们也不怯场,比男人还能喝还能唱还能跳。说起来惭愧,身为瑶族山村的毛脚女婿(笔者爱人出身于怀化市洪江市龙船塘瑶族自治乡,属于“花瑶”),18年前以女婿身份正式回家拜访岳父岳母,正好遇上爱人堂哥结婚,进门就是三大碗酒,随着阿妹和婆姨们载歌载舞,到最后姑娘们和堂客们还在唱着跳着喝着,男人们却已东倒西歪醉得一塌糊涂。
有酒无歌,必少几分颜色,有歌有酒,方是人间绝配。尤其是湘西的苗家人,人人必喝酒,喝酒必唱歌。出生、恋爱、结婚、生子、丧葬,从生到死,苗人的血液里流动的都是酒,都有歌。这里的人们喝酒,必然要有酒歌相伴,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大声欢唱、载歌载舞,这才是湘西苗人的欢喜性情。
山里人的一片真情,全在酒中。哪怕是一碗米酒,一盘腊肉,无不照射出湘西的质朴和热烈。
一直想着在远方找到家乡的味道,只好再来一杯陈酿老酒,回忆着童年里幸福的味道……封坛老酒苍桑依旧,终于沉淀出醉人的陈香, 就比如儿时父辈杯中的武陵酒、白沙液、德山大曲、迴雁峰大曲、吕仙醉、老湘泉或老酒鬼——这些八、九十年代的时光陈酿和岁月精华,就是童年记忆中难以忘却的味道!
烟火人间,我们都是凡尘醉客,皆钟爱湖湘美酒。因为湘酒记忆,所以深爱湖南。(作者系国家一级品酒师,自由酒评人,著名陈年老酒收藏家,曾任中国酒业协会名酒收藏委员会/价格评估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