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江湖”一词并不难理解,笼统而言,“江湖”的含义与“社会”的含义是差不多的。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若把这句话中的“社会”换成“江湖”,再稍作调整,就变成了“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是江湖”,对于中国人而言,这句话就变得更容易理解,也更有一些“江湖味道”了。
所谓“江湖人”,在身份上实际上是与“吃官家饭”“吃皇粮”的人相对而言的,所以江湖人大都以做生意为主,当然有正经生意,也有坑蒙拐骗的。人即江湖,江湖人之间的互动交往必然需要遵守一定的准则,不同人组成的江湖自然也就有不同的“江湖规矩”。
然而,什么又是“江湖黑话”呢?其实,“江湖黑话”就是旧时帮会或行业中的暗语,也叫“切口”。长安居大不易,江湖中不同行业的人为了能够立足江湖,有时也为了区分同行,便逐渐形成了一种只属于本门内的特殊语言表达方式。举个例子,相声行里面讲出的笑点叫作“抖包袱”,这就是一句“黑话”。
近年来,中国陈年白酒的收藏可谓是方兴未艾。“老酒收藏”成为很多爱酒人士的一种爱好或者一门生意。
“老酒收藏”这一行其实与生俱来就带着浓重的“江湖气”,这些老酒大都来源于酒厂商铺积压的陈年旧货,或者老百姓家中日久私藏,几乎所有一手的货源都是靠着走街串巷收购而来,可谓是源自于民间,取之于民间,烟火气十足。
“老酒收藏”作为一门新兴的行业或者叫“圈子”,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免不了也形成自己的一套“行话”或者叫“黑话”,两个素昧平生的酒友一见面,互相用几句老酒圈里的“黑话”切磋交流一下,便大体能够彼此了解对方入行的深浅。
笔者认为组成老酒收藏界“黑话”体系的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承袭“古董行”的“黑话”,二是承袭“酒行”的“术语”,三是老酒收藏界的独创。以下,笔者将分别举例予以介绍说明。
老酒收藏界借鉴古董行的“黑话”
品相
在老酒收藏界,“品相”是对老酒本身从酒体、酒瓶、酒标、封口、包装等方面的完好程度以及整体外观的整洁程度的一种综合评价。一般意义上而言,越接近该酒出厂时的原样,则“品相”越好。即使是同时一个种类和生产年份的老酒,因其“品相”的差异,彼此间的价格也会是相距甚远。
(大)开门、一眼货
在老酒收藏界,“(大)开门”或者叫“一眼货”指的是很容易就能辨识出该酒具备这个年代真品老酒的各方面特征,有时也指具有代表性价值的真品老酒。“(大)开门”“一眼货”的老酒能给人以岁月逐渐积淀出的古朴舒适感,这类老酒的价格往往是同类价格中的翘楚。
老酒收藏界借鉴酒业的“黑话”
酒花
“酒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酿酒界中的术语,简单地说就是白酒蒸馏过程中,酒体因为表面张力的原因而形成的泡沫。在老酒收藏界,在不破坏酒瓶原封口的前提下,通过观察酒花的大小形状、存续时间长短,听酒花声音的变化,是判断一瓶老酒的度数高低甚至真伪的重要方法,也是老酒收藏圈必备的基础技能之一。
跑酒、飞酒
酒存放过程中,因为存储不当的原因会导致酒体挥发,酒液减少,度数降低,这种情况被称为“跑酒”或者叫“飞酒”。在老酒收藏界,尽管老酒的封口并没有开启过,但是由于当年封口技术的原因加之保存不当,大多数老酒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跑酒情况,有些跑酒严重的老酒其本身已经失去了酒体本身的风味,因而不具备饮用价值。
老酒收藏界自创形成的“黑话”
“十七大”“五十三优”
在老酒收藏界,“十七大”指的是1989年第五届全国评酒会评出的17种获得金质奖章的白酒,这些酒可被称作“中国名酒”。“五十三优”指的是在上述评酒会上评出的获得银质奖章的53种白酒,这些酒可被称作“国家优质酒”。此外,还有“四大”“新(老)八大”“十三大”等等,也都代指不同届次的评酒会上评出的获得金质奖章的白酒,在此不再赘述。
打孔、换标、后封膜
在老酒收藏界,“打孔”“换标”“后封膜”指的都是造假的手段。“打孔”一般指在陶瓷材质的酒瓶上打孔,在不破坏酒的封口的前提下,通过打出的孔往酒瓶内注入其他酒,再封上这个孔,达到以次充好甚至以假乱真的目的;“换标”指的是将老酒的酒标贴到并非此酒的酒瓶上,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混淆年份,以实现牟取暴利的目的;“后封膜”是指将原酒的封口(一般为塑料材质)打开,灌入别的酒,再通过做旧的方式模仿原有封口膜的样式“重新”封上,以此来牟取暴利。近年来,老酒的行情一路走高,老酒的造假手段可谓是花样繁多,水平也越来越高,甚至令人防不胜防,对于大多数没有足够经验的藏家而言,准确辨别老酒的真伪仍然是一门亟待恶补的功课。
在老酒收藏界,其实行内黑话远不止上述这些。上述所展示出的内容只不过是老酒收藏界比较常用、通行的“黑话”。收藏爱好者浸染日久会陆陆续续接触到更多的黑话,比如专指某个品种老酒的黑话:“大飞天”“萝卜”“白董红董”“红标剑”“工农泸特”“三大玻璃郎”等等,又比如专指某种封口老酒的黑话:“木塞”“压盖”“塑盖”“旋盖”等等,因篇幅所限,不再展开赘述。
老酒收藏江湖中的“黑话”一方面在圈内广为流传着,一方面又不断被总结提炼并创造出来,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便逐渐形成一个圈子、一套体系、一种文化。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师、中国陈年白酒收藏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