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白酒,生活中最难忘的就是小时候父辈们聚会喝白酒。当时觉得父亲、叔叔们把握酒杯一饮而尽的样子特别有趣,自己充满好奇心的抿一小口,都会被白酒辣得咳嗽呛喉。那个时候,笔者就在想,长大以后也要和老朋友如同父辈们一样,大口喝酒,大碗吃肉,是何等的快意人生!
今天,让我们从遥远的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在时间的长河中顺流而下,直到抵达最后一次评酒会(第五次全国评酒会)结束后的90年代,不仅仅回忆人生和品味老酒,还要在岁月磨砺的边角拾掇起心里面最珍贵的记忆。
60年代,白酒凭票供应
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最让笔者父母难忘的就是包括粮票、布票、油票、糖票和酒票等各类计划物资票据。比如粮票,当时是使用粮票置换食物和生活用品,其一直扮演着调节社会供需的杠杆角色。
当时全家人过年需要攒够相当量的副食票、糖票和酒票,然后拿到粮店去兑换成食品、白糖和白酒。那个年代因国家粮食物资缺乏,酒水供不应求,所以酒是需用酒票供应的。当时不仅要排好长的队,还要担心没有兑换到东西怎么办。
当时也没有品牌的概念,绝大部分兑换单位都是标注着“土酒供应:壹市两”、“酒票:贰两”等。当然,也有标注“土酒供应:壹市斤”或者“壹斤”的,那时凭此票兑换购买可是土豪级别了。
后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渐进入了市场经济,酒票也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淡出百姓的生活。岁月荏苒,多数酒票也随之消失,有的已如同珍贵邮票一般一票难求。一瓶老酒是岁月的印迹,而一张老酒票,则是老酒历史意义的身份证明。
70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也完成了历史巨变,逐渐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笔者是1979年出生的,属于70末80初生人,对70年代到80年代的痕迹记忆最深的还是家里的那些宣传画和老物件。比如,当时记忆深刻的便有“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铁人王进喜”等等。老物件除了“红灯牌”收音机、“韶峰牌”电视机、“凤凰牌”缝纫机、“永久牌”自行车,还有街上偶尔见到的“红旗牌”小轿车等。
70年代的白酒给笔者的印象基本都是啤酒盖、炮弹瓶、光瓶酒,盖子上还有一层红的、黄的或透明的塑料封膜,高档一点的会在光瓶酒外包裹上一层棉纸,又或者配上一个简单的双层纸盒,里面是我们称之为“瓦楞纸”的内包装。
70年代的白酒酒标通常分为正标和颈标,颈标上标注着白酒品牌和商标,正标上有的标注着度数(一般是60度、55度),有的没有。很多白酒都很“直白”,名称就是“白酒”,或者“××白酒”。比如湖南常见的有“湘白酒”、“常白酒”、“粮白酒”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70年代白酒酒标上一般不会标注酒厂的名称,基本都是标注“各地区副食品公司经销”的字样。比如当年的湖南省各地州市,基本都是标注着“岳阳地区付食品公司经销”、“湖南郴州市副食品公司经销”等等。注意“付”和“副”字都会同步使用,酒标的图案一般都是帆船、江河、大桥、工厂等,少部分也有名胜风景等。
80年代,改革开放
1985年,笔者6岁,少时记忆中家里最显摆的车辆和电器,就是永久牌或凤凰牌自行车和韶山牌黑白电视机,在父辈回忆和儿时印象中的那个时代已经结束了,那个激情岁月的老酒却还在持续发酵和慢慢成熟。
80年代基本都是笔者的童年时代,也是一个电视节目视觉爆炸的时代,除了一年一度的“春晚”,记忆深刻的有《聪明的一休》、《圣斗士星矢》、《西游记》、《霍元甲》等令人难忘的电视节目和动画片。
在吃的方面,还记得很多不可思议的小吃,特别便宜但又让人垂涎欲滴。比如,麦乳精、棉花糖、果丹皮、酸梅粉、老冰棍等,甚至连驱虫药“宝塔片”都是零食美味。
在计划经济末期向市场经济转轨之际,当时的父辈们一杯便宜老酒,一碟小菜,三五老友,不管是四合院还是筒子楼,不管是亲戚来访还是邻居串门,小酌怡情,不失对家庭的责任和生活的信心。
笔者还记得80年代的童年时代,父亲是区供销社主任,当时一瓶茅台酒标价8元(当时父亲的月工资才15元)。80年代,也是湖南省第六次酿酒技术协作会议召开的重要时期,关于科研项目和分工的基本方向提上日程,常德、湘潭、益阳等地区将主要攻关固态发酵法的白酒提高质量的试验。因此,常德武陵酒、德山大曲在80年代的成功绝非偶然。而常德、迴雁峰、长沙市及邵阳在攻关降低大曲酒酒度试验的成功,亦为湖南省优质低度白酒扩展市场甚至远销国外建立了坚定的基石。
虽然所谓“液态法白酒”今天又成历史争议,但通过提高液态法白酒质量及液体曲的试验和推广,在粮食短缺的特殊时期,对于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饮酒需求也起到了开源节流、扩展思路的作用。而通过降低酒精白酒中甲醇含量的试验,为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和饮用到更加优质价廉的白酒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984年,湖南白酒的三驾马车“常德武陵酒、德山大曲酒、浏阳河小曲酒”获国家优质产品银牌奖。同年,在全国轻工业系统酒类大赛中,常德武陵酒厂酿造的岳阳楼牌武陵酒获金杯奖,岳阳酒厂的三醉亭牌岳阳小曲酒、长沙酒厂的白沙液牌白沙酒、澧县酒厂的兰江牌中华猕猴桃干酒、常德德山大曲酒厂的德山大曲酒、浏阳酒厂的浏阳河小曲酒五种获银杯奖,洪江牌桂花酒获铜杯奖。1985年6月,华容酒厂的中国湘莲白酒、澧县的猕猴桃酒获轻工业部优秀新产品奖。
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来自常德的武陵酒更是异军突起。1989年在安徽合肥举办的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上,湖南武陵酒艳压群芳,以盲评最高分值获得了中国酱香型白酒第一名,成为与茅台并列的酱香型白酒代表,并和茅台、郎酒等历史名酱一起荣获中国名酒称号并获得国家金质奖章,比肩并称“茅、武、郎”,从此结束了湖南没有“中国名酒”的历史。
除了上述的知名品牌,湖湘酒品如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文明的百家争鸣一般,曾经一度百花齐放、群星荟萃。80年代的洞庭特酿、吕仙醉酒、苏仙酒、湘竹酒、香稻酒等,加上90年代行销全国的酒鬼酒,足以代表湖湘酒业在那个年代的最优水平。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中,当年如日中天、风光无限的“长沙大曲,洞庭春,酃湖大曲”等湖湘名酒,均随历史的车轮随风消散,永远铭刻在父辈的记忆中。
90年代,春天的故事
作为一个标准的70后,上个世纪90年代基本都是我们这代人的青春记忆,从小学到中学,继而又从高中到大一,刚好完美地衔接了我们的少年和青年时代。
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它是中国经济由朦胧而逐渐清晰的年代。90年代给笔者印象最深的除了严格得令人害怕的班主任、懵懵懂懂的青春初恋、1997的香港回归等等,记忆深处的还有忙忙碌碌的人生百态。记得在一次省城的摄影展览上,诸多照片让笔者瞬间回到了那个忙碌、充实和全国人民向前奔跑的加速发展新时代。
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这一年笔者印象最深的就是包括茅台、五粮液、武陵酒、酒鬼酒纷纷发行庆祝香港回归的各类限量版纪念酒,其中有些品种在收藏市场已经是天价。
河图在《老酒街》里说:“夕阳漫不经心走下酒坊,晚风路过陶坛吹散了酒香。偷倒空的酒壶还挂在墙上,猫咪抱着尾巴睡得好安祥。”
我记得你所有的模样,你可还记得当年占据你一部分青春的懵懂少年郎?作为一名湖南人,不仅仅致敬90年代,还要致敬以大师“鲍沛生、肖继岳、黄会成、王锡炳……”等等为代表的那些曾经为湖南酿酒事业辛勤耕耘,为湘酒在90年代前五次的全国评酒大会上获得1金8银骄人成绩作出重大贡献的老一辈酿酒人们(武陵1金2银、德山大曲3银、浏阳河小曲2银、白沙液1银)。
时间是一道转轮,寒来暑往,兜兜转转,却在不经间磨平了人的棱角。蓦然一惊,已到中年,所有青春的轻狂,化作老酒一杯,凝成过往。少年听雨歌楼上,壮年听雨客舟中,暮年听雨僧庐下,一杯浊酒渡人生!
(系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品酒师、酒文化专栏作家、白酒分析师、著名美酒收藏家。湖南省酒业协会常务理事、湖南省酒业协会老酒收藏与酒文化促进分会副会长,中国酒类行业协会联盟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