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华夏名茶 > 正文
川红工夫如何重拾荣光?
来源:《华夏酒报》/中国酒业新闻网  2024-11-25 10:07 作者:《华夏酒报》/中国酒业新闻网

11月28日至12月1日,第二十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2024中国红茶大会将在四川省宜宾市举办。

这是继今年9月26日—29日,2024年第六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茶叶加工工(精制)技能竞赛决赛在宜宾举办之后,全国红茶界乃至茶界的又一盛事。

盛会的背后,一个有着辉煌过去的公共红茶品牌——川红工夫红茶(简称“川红工夫”),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

有着百余年历史传承的川红工夫,是中国三大高香红茶之一,一度成为中国红茶标杆,却突然又在市场上“销声匿迹”多年,如今为何又涅槃归来?

日前,记者采访几位川红工夫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人,通过他们的讲述,了解川红工夫的前世今生。

针尖上的较量 永不满足方能不断进步

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精制、拼配……这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川红工夫红茶制作工序,早已成为陈范涛“千锤百炼”的日常。

陈范涛,五粮液集团子公司旗下四川省川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川红集团”)的第七代川红工夫红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在今年9月举行的2024年第六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茶叶加工工(精制)技能竞赛决赛上,他凭借精湛的制茶技能和扎实的理论功底,一路凯歌,摘取了大赛一等奖第1名(一等奖共5名)。值得一提的是,川红集团一同参赛的第七代川红工夫红茶非遗传承人陈丰君也摘得二等奖第1名(全国第6名)。而此前,参加该项赛事的四川选手的最好成绩为全国第12名。

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茶叶加工工(精制)技能竞赛,是国内茶叶加工领域最高水平的赛事之一,代表着全国茶叶加工技能的最高水平。

“制茶不是一件轻松活儿!”陈范涛说,本次全国大赛决赛,理论占15%,实操占85%。其中实操考核中,萎凋要8—12个小时,揉捻要2—3小时,发酵要6—8个小时,要在24小时的比赛时间中完成这些工序,可以说一旦有丝毫失误,根本没有重头再来的机会,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与此同时,进入本次全国大赛决赛的63名选手,都是各省市经过市赛、省赛层层选拔而来,技艺精湛只是“基本功”,比赛考验的更多的是在“针尖上的较量”。

而陈范涛并不怯场。他说,此次为了稳定发挥,赛前进行了专门的脱产培训,至少熬了30个通宵,原因是发现自己对制茶工艺的细节把握还能够再提升一点点,因此更加有针对性地锤炼技艺。

从2007年考入四川农业大学茶学专业,首次接触到茶,到2011年进入川红集团,开始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研发审评等方面工作。陈范涛在与茶相伴的这十几年里,由表及里,从摸索模仿到熟练精通,再到传承创新,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制茶过程中,不断自省、不断提升自我。

“制茶的秘诀是看茶制茶。说到底,就是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在陈范涛看来,川红工夫红茶的制作,是技艺、时间和温度交汇的艺术。每一道制茶工序都得有千百倍的投入与专注,其中的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精制、拼配等关键工序,更是需要对制茶温度与湿度的精准把握、对气候时机的深入洞察、对火焰温度的巧妙控制,准确度与精细度要求极高……一杯好茶背后,离不开经年累月的持续学习。

昔日盛极一时川红工夫

在川红集团技术总顾问、技术总监、第五代川红工夫红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孙洪看来,2024年全国顶级制茶竞赛决赛在“川红故里”宜宾举办,最大的收获不是冠军的好成绩,而是对川红工夫这项非遗技艺的推广宣传。“川红工夫是中国三大高香红茶之一,有极其辉煌的历史。”孙洪说。

作为川红工夫红茶制作技艺唯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川红集团一代代制茶匠人传承着川红工夫非遗技艺,走在非遗传承保护前沿。

在孙洪的讲述中,记者了解到了川红工夫从盛极一时到无人问津,再到艰难传承、再现荣光的苦难辉煌。

清末时期,第一代传承人雷玉详在武夷山学艺,为避战祸回到宜宾,并将武夷红茶技艺与宜宾的当地原生茶树品种相结合,首创了川红工夫技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右,第二代传承人变作坊式生产为工厂化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第三代传承人把制茶工艺标准化,促使宜宾红茶飞速发展。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到20世纪80年代,川红工夫一度成为中国红茶标杆,产品全部用于出口苏联和东欧国家,即便是制茶公司的‘自己人’,也只有在获得先进表彰的时候以奖品形式发放。”孙洪说,20世纪80年代,四川茶叶出口70%—80%都是红茶。

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出口业务几近断绝,市场几乎在国外的川红工夫濒临深渊。

孙洪,是川红工夫红茶从兴盛到衰败的见证者,也是技艺传承的守望者。“大概是1990年,宜宾茶厂制成了6000吨的红茶,但已无法出口。又因国内消费者此前极少接触,没有市场。不得已,四川的茶企纷纷转产其他茶类。”孙洪说,“第四代传承人、我的师傅杨宝琛是原宜宾茶厂的副厂长,他坚信川红工夫是一款好茶,一定会在市场站稳脚跟,并一直劝说宜宾其他茶企负责人,说‘一定要做红茶,因为它在国际上的地位非常高。’”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3年,宜宾茶厂没有做红茶的销售。但在第四代传承人杨宝琛的坚守下,孙洪拜师学艺,把技艺传承了下来,并成为了第五代传承人。

第六代传承人练学燕等工匠,2004年进入制茶行业时,彼时整个四川都没几家企业做红茶,宜宾也仅有3家。当时其他茶企以绿茶的思路发展红茶,用芽头作为原料,而这并非做红茶的最好原料,消费者认可度并不高。

没有市场,制茶技艺也属于艰难传承。2010年,宜宾茶厂与林湖茶厂合并,成立现在的川红集团,坚持以川红工夫作为主打产品,开启了艰难的“浴火涅槃”。

“如今,第七代传承人已经成长起来,第八代传承人也正在培养中。”孙洪说。

川红工夫能助力川茶“走出去”走得更远

川红工夫是四川传统优势特色产品,以其“外观条索紧细、色泽乌润,内质甜香浓郁持久、滋味醇厚、汤色红亮、叶底嫩匀”为特色,香气具有橘糖香,与安徽“祁红”、云南“滇红”并称中国三大高香红茶,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据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2023年四川茶园面积达到590万亩,毛茶产量为42.4万吨,毛茶产值达到403亿元,茶产业综合产值达1200亿元。其中,通过“川红工夫”红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辐射带动周边茶区发展,专用红茶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红茶产量达2.2万吨、产值达46.1亿元,综合产值达到140亿元。

川红工夫的重振,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对川红工夫红茶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2014年以来,四川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川茶产业转型升级建设茶产业强省的意见》《精制川茶产业培育方案》等政策文件,把以宜宾市为重点的川南茶区作为川红工夫红茶集中发展区,把川红工夫红茶作为全省茶产业“一主三辅”优势特色产品重点发展。

特别是2022年5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关于报送<加快四川工夫红茶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在代省政府办公厅起草《关于推动精制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富民增收的意见》时,将专用茶树品种推广、标准化基地建设、川红工夫红茶工艺提升、“川红工夫红茶”地方区域公用品牌打造等方面列为重点建设内容,加大了对川红工夫红茶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度;同时,省农业农村厅还指导宜宾市依托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历史文化和产业基础,对标全国先进产区编制川红工夫红茶产业专项发展规划;牵头制定了《精制川茶 川红工夫红茶加工工艺技术规程》省级地方标准。

“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茶叶加工工(精制)技能竞赛,以红茶作为大赛决赛茶种,截至目前也仅有三次,前两次都是在武夷山,而第三次落户宜宾,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和宜宾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努力争取。”孙洪表示。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川红工夫非遗技艺要传承下去,还是要面向更多的制茶人。”孙洪说。在他看来,一款好茶,不外乎好的基地,好的原料和好的加工工艺。

基地——最好的红茶产自海拔1200米的高半山区域,这一区域,受区位、交通等条件制约,当地茶农仍是相对困难,发展红茶,可为茶农增加1000—2000元/亩的收入。

茶叶——最好的是在谷雨前后,正好与绿茶无缝衔接,好的红茶不是芽头,而是一芽一叶、一芽二叶。

工艺——川红工夫走不出去,就是因为非遗传承没走出去。为此,川红集团把川红工夫工艺中的18项前端工艺无偿提供给合作单位,用于初加工。

“川茶要走出去,红茶扮演着重要角色,助力川茶走得更远。”孙洪说。

编辑:李佳颖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