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类产品的销售过程中,衡量一个市场或者区域主管销售业绩的最基本指标是产品销量。我们常说销量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销量却是万万不能。
形形色色的销量
“毒品”销量:销量大,价格低。
“废品”销量:销量小,价格低。
“次品”销量:销量小,价格高。
“极品”销量:销量大,价格高。
比如,很多酒类厂家的基地市场销量很大,但是利润贡献率却不高,这就是“毒品”市场。这些市场的典型特征是酒类厂家的一只单品支撑半数以上的销量,几年甚至十几年不变,不仅产品在老化,渠道也在老化。产品老化的基本特征是存在时间长、价格低、利润低;渠道老化的基本特征是大客户座销、过分依赖分销,或者渠道过分扁平化,客户众多且实力偏小。
“废品”市场大多是设在偏远地区的新开发市场,这些市场如果不能高举高打,就不如不做,用低价产品供给远距离的新开发市场,不仅劳师远征,更是“废品”一个,即使拿下市场,最多只是收获了一个“毒品”市场。
“次品”销量大多发生在边远地带,属于潜伏型市场。类似在敌占区潜伏,高举高打的目的是进行消费者培育和市场积累,盯紧对手的漏洞,并伺机发动进攻。在这些市场上,酒类厂商要保持自上而下的布局态势,切勿走入薄利多销的误区,将市场的“势”积聚到一定程度,逐步下渗,从做点、做线到做面,一旦竞品出现漏洞,往往能一击致命,转而形成基地市场,成就极品销量。
“极品”销量的背后是优秀的基地市场。基地市场就是企业的根据地,就是要给企业创造给养,为企业创造输血基地。如果基地市场不能输血只能吸血,这个企业的末日也就快到了。
销量怎么来?
销量怎么来的?在很多培训课上,这个问题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销量是卖出来的,有人说销量是促销出来的,还有人说销量是品牌拉动起来的。
1.销量在很多时候是残酷的
对于基层业务人员来说,销量是“泡”出来的。脚上起泡、手上起泡、嘴上起泡之后,销量就一定会有的。
业务人员走街串巷逐门逐户地拜访客户,功夫到了,脚上起泡;到每个店里理货、做陈列,搬来搬去,手上会起泡;向每个店主一遍又一遍地介绍产品、推销产品,以及对企业所设定的各项政策进行详细的解释,嘴上会起泡。
对于市场主管而言,在销量有问题的时候,要率先去“泡”,然后带着业务代表、客户团队集体“起泡”。促销资源固然重要,但是人是销量之本,过分地依赖促销必然是饮鸩止渴。固本培元,只有人动起来,销量才是安全的。
2.销量公式
销量公式之一:销量=网点数
这是一个铺货率的公式,铺货网点越多,销量就越大,是一个正比关系。当销量有问题的时候,不妨自检:销量是否集中在老网点上,老网点是否有丢失,新网点开发进度是否不够快?
销量公式之二:销量=网点数×流转率
销量与网点数成正比的理论必须建立在流转的基础上,如果单店不能流转,铺货越多损失就越大。因为堆积在店里的即期品、过期品会越来越多,就如同有些人只吃饭不消化一样,“食物”都堆积在了胃里。
那么,流转问题怎么解决?
拉动流转最好的办法是“空中支缓”。广告宣传、买赠、降价、赠饮试喝等,都是酒类厂商“空军”的常规手段。但是区域主管仅是步兵长官,空军资源不在自己手中,故而要考虑:在没有空军的日子里,流转问题该怎么解决?面对这个问题,很多主管会哭天喊地地发牢骚:哀叹企业的品牌力,哀叹企业的空战水平,但是却忘了一件事:如果有足够的空战能力,步兵完全可以省略掉。
由步兵来解决流转问题,是一个很苦很累的工程。如同死伤惨烈的巷战,挨家挨户地推销、做生动化、压制竞品、做终端店老板的工作,让他主动推销产品,谈压货店、谈陈列店、谈专卖店、按照标准维护协议店等。
春种秋收是农民们深知的自然规律,没有“上午种下午收”的神话。种子播下去了(铺货),要浇水、除草、施肥、捉虫、松土等一系列跟进动作,人勤地不懒就是这个道理。
销量公式之三:销量=网点数×流转率×品种数
网点数解决了,流转率没问题了,那么这个市场就成熟了。基本问题不大了,市场管理者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相关新闻